佛说大乘无量寿

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记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净空法师讲述

 

寿乐无极第三十二

 

这一品经文,世尊要为我们说明,西方世界天人的寿量、快乐,都不是我们所能想像的,更非言语所能形容。经文首先显示极乐世界大众的殊胜,意思就是劝勉我们要发心求生净土,亲近诸上善人。后半段讲‘依报’,即生活环境的庄严。

 

经文从此往下是弥勒菩萨当机,所以开端是“佛告弥勒菩萨”,用意甚深。因为弥勒菩萨与我们这个世间缘分很深,中国人从小孩到老人,没有不喜欢弥勒菩萨的。许多人家不信佛教,家里也供一尊弥勒菩萨。弥勒菩萨笑咪咪的,一堆小孩围绕在他身边,世间人不知道佛教表法意义,称他为‘欢喜佛’。中国从南宋以后,弥勒菩萨造型都是布袋和尚的形象。

 

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跟岳飞同时代,示现在浙江奉化。听说蒋介石先生的家谱里尚有记载,他的祖先曾经迎请布袋和尚在家供养两个月。供养两个月的福报,千年之后,他们家出了两位总统。这是传说。布袋和尚圆寂的时候告诉大家,说他是弥勒菩萨示现来的,说了之后,就圆寂了。后人塑造他的相,特征是欢喜,满面笑容,肚皮很大,表示能包容,肚量很大,表这个意义。塑造孩童围绕,有五个、有六个不等。五个代表五欲:财、色、名、食、睡。六个代表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天天围绕著、包围著他,他却如如不动,也能容纳得下,也不排斥。不即不离,取这个意思,在五欲六尘里清净不染,笑面迎人。

 

中国的寺院都把他塑造在山门口天王殿的正中,这含有很深的教学意义,说明什么人有资格入佛门,什么人才有资格学佛。学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肚量要大,要能包容。第二、要能笑脸迎人,冤亲平等,万法一如,能与一切众生和合相处。这样的人才有资格学佛、才有资格入佛门。把他供在天王殿代表这个意义,含义很深。他跟中国人关系密切。

 

弥勒菩萨又是世尊的传人‘当来下生佛’,根据佛经上说,他现在兜率内院。兜率天人的寿命,以我们人间计算的方法,人间四百年是兜率天的一天。弥勒菩萨现在住的地方,那里一天是我们人间四百年。现代人讲‘时差’,这个时差很大。假定一年是三百六十天,他们的寿命是四千岁,这样换算成我们这个世界的时间,大概是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他才会从兜率天降生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现在有人说弥勒已经成佛,这是假的,不是真的。这是谣言,不能相信。

 

在印度、在中国,有不少人修弥勒净土。修弥勒净土的人说得好像很有道理,‘西方净土太远,阿弥陀佛距我们这里十万亿佛国土,而兜率天就在眼前,你不去,要去那么远,舍近求远,没道理’。我们听了,有时觉得他说的话也有道理。可是读了这些经文就明了,殊不知弥勒菩萨的净土虽然很近,好像台湾大学就在你家隔壁,但是它要求的分数很高,不一定能进得去。阿弥陀佛这所学校好比远在高雄,只要你肯去就行,不需要考试即可入学。那个学校校门大开容易去,弥勒内院难入门,这是真的。

 

弥勒菩萨是‘法相唯识学’专家,若唯识学没有基础,则不能修‘唯心识定’,就没有资格生到兜率内院。所以,修弥勒净土的人很多,真正能去的人很少。这事我们要认识清楚。纵然去亲近弥勒菩萨,等到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之后,弥勒菩萨来此示现成佛,你作他的弟子,到那时弥勒菩萨还讲《无量寿经》,劝我们往生弥陀净土。那时往生到西方,与我们现在这些同修见面,必定会问你怎么这么晚才来。绕这么大的圈子,还不是要来。既然如此,何不如早一日往生,先往生的作学长,后去的作学弟。

 

在这一部经,‘勤修坚持第四十六’经文:‘佛告弥勒,诸佛如来无上之法,十力无畏,无碍无著,甚深之法,及波罗蜜等菩萨之法,非易可遇,能说法人,亦难开示,坚固深信,时亦难遭,我今如理宣说如是广大微妙法门,一切诸佛之所称赞’。佛讲这些话都是指这部《无量寿经》。后面说:‘付嘱汝等,作大守护’,可见弥勒菩萨也接受世尊付托,护持这一部经典,极力提倡弘扬这部经典。这是经文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

 

有一些人对于经典读得少,成见很深,看到我们念佛求生弥陀净土,不以为然。我们很清楚,他有成见,他没有搞清楚,我们搞得很清楚,不能被他动摇,要好好劝导他们。由此可知,弥勒菩萨将来一定大大的弘扬这个法门。这个法门确实是一切诸佛如来之所护念。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无量寿国。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

 

这一句是总说、总赞,也就是总结前面正宗分所讲至此的经文。此时特别叫著弥勒菩萨,告诉弥勒菩萨,以及当时与会的“诸天人等”这些大众们。

 

佛讲“无量寿国”,就是极乐世界。“声闻菩萨,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这是指正报之庄严。阿弥陀佛的这些弟子们,是纯一菩萨。此地又说‘声闻菩萨’。这就是菩萨中有大菩萨、小菩萨,还没有见性的就称为‘声闻’;明心见性的就称为‘菩萨’,是大菩萨。所以,此地的声闻不是真正的声闻。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有三辈九品,其中有事一心不乱的、有理一心不乱的。事一心不乱相当于声闻;理一心不乱是法身大士。讲声闻是指‘事一心不乱’的菩萨,不是真正有声闻。他们的‘功德智慧,不可称说’,这是正报庄严,也就是人事环境美好。

 

自古以来,多少人感叹‘做事难,做人更难’,特别在现前这个时代,处人的确不容易。人事环境最善、最单纯,无过于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人心地都清净平等,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执著,非常难得。下句讲‘物质环境’。

 

“又其国土微妙,安乐,清净若此”。‘微妙’是讲物质精微奇妙,我们这个世间见不到。‘安乐清净’,一尘不染。回顾我们这个世界污染严重,科学家已经提出警告,如果没有方法防止污染,五十年之后,地球的环境便不适于人类生存。污染严重到这种地步。极乐世界清净,清净才有安乐。心安身安,自然就快乐。‘若此’是到如此的程度。这是赞叹到极处,十方世界不能跟它相比。

 

何不力为善。念道之自然。

 

此乃世尊非常感叹的一句话,西方净土无限的美好,一切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为善,求生净土?求生净土不难,是很自然的事,不需要丝毫勉强,这真正不容易。此处讲的‘道’,就是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不但是西方教主的德号,也是我们自性的德号。我们的自性跟西方教主无二无别,所谓‘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念这句佛号就是念自性无量的功德。西方弥陀从那里来?还是我们自性功德变现出来的,所以是‘自性弥陀’。自性功德那有不与自性佛感应道交的道理?很可惜我们今天颠倒,天天念贪、嗔、痴、慢,‘贪嗔痴慢’也是自性里的一分迷情。自性具足十法界,念贪、嗔、痴、慢,就变地狱、变饿鬼、变畜生,变这些境界现前;念自性阿弥陀佛,就变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由此可知,十法界依正庄严全是自性变现的;离开自性,无有一法可得。

 

众生为什么不努力为善?善中之善,至善无过于这一句六字洪名。“念道之自然”,儒家讲‘止于至善’,并没有指出到底是什么。佛指出来,‘至善’就是六字洪名。我们的心止于此、口也止于此、身也止于此,身语意三业都能止于‘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是真正至善,所得的果报也是至善。这是一得,一切都得。不同于十法界,得一法界,其他九法界得不到。西方世界,一法界得到,尽虚空遍法界都得到,所以能在十法界随类现身,有能力上供诸佛,下化众生,自性本具的能力几乎完全恢复。

 

出入供养。观经行道。喜乐久习。才猛智慧,心不中回。意无懈时。外若迟缓。内独驶急。

 

这是说明大众们的功德,也就是他们的修持,日常生活的状况。我们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如此。“出入供养”是修福。‘出’是供养诸佛;回来是供养本师。这么多人,每个人都修供养,‘供养’是不是太频繁?不频繁,而且供养非常之奇妙。

 

供养之中,‘财法具足’。‘财供养’是香花、宝盖、幢幡遍满虚空,壮丽之极!‘法供养’是依教奉行,依教修行供养。这是每天都‘修福’。修福的机会实在是太多了,所以人家福报大。我们这里修福机会少,想修福修不到,有的时候还修错,还搞错了。

 

“观经行道”是修慧;福慧双修。‘观经’不是教你念经,不是教你读经,也不是教你听经。经怎么观法?‘观’是观照。这是功夫真正得力,能提得起‘观照’,也就是佛在经中对我们的教训时时记在心里,临事都能想得起来佛教我们怎么做法。这是‘观照’。

 

如果经是念给佛听的,事情来了都忘得干干净净,经就白念了,一点用处都没有。佛不是教我们念给他听的,而是念给自己省察的,我们念了要记住,平时对人、对事、对物,佛是怎么教我们的。‘观照’是活的,不是死的。什么状况之下,对什么事情,要能灵活运用,做得恰到好处,正是佛教我们的意思。没有错会,没有错用,而不是死在句下;死在句下,就大错特错。

 

开经偈说‘愿解如来真实义’,佛的意思我们懂了,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活用,会用得很自在,用得很自然,用得很恰当,完全不违背佛的教训,这是‘观照’。观照功夫久了,就得定,就‘照住’。如果观照功夫用得很久,还不能得定,恐怕是没有‘观’,也没有‘照’。不可以把妄想当做观照,那就错了。简单的说,完全是‘智慧’做主,就是观照。感情用事,‘照’就失掉了。智慧做主之后,慢慢就会得定。定是什么?感情不起作用就得定。‘定’并不是要你每天盘腿面壁坐几个钟点,而是行、住、坐、卧,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不起心、不动念,这是得定。定是这么得来的。外面境界清清楚楚,样样清楚、样样明白是‘慧’。定慧等运,清楚明了是‘慧’,不起心不动念是‘定’,这是观照,即是‘观经’。

 

把佛的教训运用在日常生活上,即是‘行道’。‘行’是把它做出来,用在日常生活中,从早晨起来,洗脸、穿衣、吃饭、待人、接物,都是‘观经行道’。佛法在生活中,佛法没有离开生活;离开生活那里有佛法!妄念尽量减少,常念佛,与‘观经行道’就接近。

 

“喜乐久习”。‘喜’是法喜;‘乐’是快乐。喜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法喜’是从‘定慧’中得来的,法喜充满!‘乐’是上供诸佛,下化众生。亲近这么多善知识,教化许多众生,改恶向善,回头是岸,这是乐事。‘久习’,久则有功,日久天长这样熏习,所以他们日常生活是修福、修慧。回想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是造业,天天在造作罪业。人家日常生活皆是修福、修慧,我们要学,就在这里学。现在把我们造作罪业的事逐渐减少,要加强修学福、慧。

 

“才猛智慧”,就像前面赞叹阿弥陀佛在因地‘高才勇哲’的意义一样。‘才’是才华,也是性德,本性里本来具足的。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能,生佛是一样的、平等的。这能力怎么失掉的?都被无明烦恼盖覆住了,所以发挥不出来。心清净,智慧增长,才华自然逐渐向外透露。勇猛精进,勉励我们要努力。

 

“心不中回”。‘回’是回转的意思。‘不中回’就是不回转,不退转的意思,信心坚定不退。一定要有信心,才能达到目标。如果信心不足,常常后悔,就很困难,非常难成就。

 

佛在这部经上提示我们,极乐世界菩萨修福、修慧,福慧双修,所以才能得到真正的法喜,真实的安乐,这样久习就有功。我们修学,为什么没有耐心,功夫不能支持长久,就是因为得不到法喜。为什么得不到法喜?福慧不足。佛说法,往往是后后胜于前前,前面不包括后面,但是前后是一致的。一定要修福、修慧,功夫才能得力,才能持久。

 

‘才猛智慧,心不中回’,就像前文对法藏比丘的赞叹一样,‘高才勇哲’是从智慧得来。所以,本经一共讲了三种‘真实’。第一、‘住真实慧’。慧特别要加真实,说明这不是普通的智慧,决不是世智辩聪。我们世间人,都以为自己很有智慧、很聪明,而不知此事在佛法中称为‘世智辩聪’,对于学道的人来讲,是障碍。佛门常讲八难,八难中就有一条是‘世智辩聪’,说得不好听就是邪知邪见、分别执著,这是修道最大的障碍。

 

‘真实智慧’是从清净心来的。学佛的同修都念过《心经》,经文一开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照见’是以‘清净心’照。心地清净丝毫没有污染,心就像一面镜子,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诸法实相’。本经里说的‘真实之际’,就是事实的真相。能见到事实真相,这是智慧。事实真相见到之后,就得受用。得什么受用?‘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就得到。经上说的三种真实都在此地,‘才猛智慧,喜乐久习’中,包含三种真实。所以,一个真正修行人,真正在禅上用功的人不多,挂名学禅的人很多。现在流行的是‘口头禅’,这是没有用处的。口头禅,我也讲了很多,《大珠和尚语录》一开端就教人,修行用参禅的功夫,要从根本修。什么是根本?心是根本。禅要从根本修,净也不例外。经题上‘清净、平等、觉’就是根本,要从清净心、平等心两方面去修。清净是‘福’;平等是‘定’。不定就起波浪,就不平等。清净、平等的起用,即是‘慧’、‘觉’,就是《心经》里的‘照见’。

 

功夫真正得力,就不会退转,‘心不中回’。‘回’是退转、后悔的意思。功夫不得力会退转、会后悔;功夫得力就不会,从此以后‘勇猛精进’。由此可知,问你修的是什么?你说念佛,一天念多少万声。这样答错了,所答非所问。问你修什么?我修清净心。以《阿弥陀经》而言,修‘一心不乱’。用什么方法修?‘持名念佛’是方法。一定要知道自己修的是什么,才会达到修学的目标。自己若根本不知道修的是什么,功夫怎么用得上力!所以天天念佛,天天打妄想,天天胡思乱想,功夫不得力。不得力才有后悔,才有退转,不知道自己修什么,难怪人说‘盲修瞎练’。每一位真正想用功修学的,必须记住,我们的目标非常清晰,方法简单而有力量,只要用功得法,一定能达到目标。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一年比一年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往生就有把握。若虽用功,每天佛号不间断,妄想杂念还是一样多,甚至于比从前还要多,这必定是用功不得法。错不在法门,是自己用功不得法,要想方法调整。

 

“意无懈时”。‘意’是指心意,指一味精进,一个方向、一个目标的精进,决定没有松懈的时候。身可以缓一缓,身松懈没有关系;口也可以缓一缓,口不念没有关系,休息休息;心里忆佛念佛不间断,著重在此。口念多了会累,所以要知道调身,身体就很舒适。念佛,行、住、坐、卧都可以念,大声念也行、小声念也行、金刚持也行。‘金刚持’是口动没有声音,自己听得很清楚,别人听不到,甚至于不金刚持,默念都好,都一样的。

 

“外若迟缓”,外面表现得非常从容,非常自在安闲,好像没事的样子。“内独驶急”,心里的佛号,一句接一句从不间断。真正用功的人,从外表看不出来,但是行家看得出。内行的人看得出,外行的人看不出,不晓得你心里真在用功。像这些地方,极乐世界的菩萨个个都是如此,从形式上看,他们安闲自在、快乐无比,好像都在游戏,没在用功,其实每个人功夫从来不间断。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下面经文愈来愈重要,它的含义非常深广,我们不但要知道,也要尽量努力学习。

 

容容虚空。

 

此句两个‘容’字,一是名词,一是动词。这是说‘心量’,能容纳,能包容。菩萨的容量就像太虚空一样,无所不容。经上说,‘西方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何以称为‘上善’之人,就是彼此能包容。这一句就是‘六和敬’的究竟圆满,圆满之相就像虚空自然包容万物一样,没有丝毫勉强,没有作意要容忍。法尔如是,自然包容。

 

我们与人相处若有争执、有意见时,想想这一句,菩萨心量是“容容虚空”,应当修学。

 

适得其中。

 

‘中’是中道。从容中道,恰到好处,就契合于中道。这个境界纯粹是《华严经》上所讲的‘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万法皆如,法法圆融,法法无碍。这是意解心开真正得大自在,所以才能契入中道。这个境界在念佛的功夫来说,是‘理一心不乱’的境界,事一心还到不了。至此,则包容法界,表里一如。

 

中表相应。

 

‘中’指自性;‘表’指万象。性相一如,理事不二,谓之‘相应’。在此境界里,尽虚空遍法界实际就是一个自己。

 

自然严整。

 

‘严’是庄严;‘整’是整齐,有条不紊。虽然万法缤纷,但是丝毫不乱,这是一真法界的现象。如大宇宙,无量无边的星球在太空中运行,皆有一定的轨道,它不乱。小至‘微尘’,在显微镜下观察,也有许多电子绕著它的中心,它也不乱。从极小的宇宙到极大的宇宙,皆是“自然严整”。

 

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宇宙,有没有做到‘自然严整’?假如做到这四个字,我们的身体是健康无比,自然就严整。为什么身体不健康,有毛病,就是不‘自然’,失‘严整’,身体里面乱了。怎么会乱的,谁叫它乱的?妄念。佛在大乘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心有妄想,现象运行的轨道就不自然,不严整了。可见妄想是大害,不但障碍见性,现前障碍我们身心健康,这是眼前受的害。如果能离开一切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身心也达到自然严整的报身,这样才得到真正健康的金刚不坏身。

 

这一段是说菩萨平常修学的要领。极乐世界的菩萨到底修些什么,实在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佛在此地告诉我们,西方极乐菩萨还要修,我们现在就不能不特别留意学习。

 

检敛端直。身心洁净。无有爱贪。

 

‘检’是检点;‘敛’是收敛;‘端’是端正;‘直’是正直。‘端直’往后经文还要为我们细说,不但心要端正,耳、目、口、鼻,样样都要端正。‘端’就是正的意思。心要正、眼要正、耳要正,样样都要端正。这个意义与孔夫子所讲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意义是相同的。佛法所讲的标准,比孔夫子更高。孔夫子说礼的标准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佛法教诫的标准是大乘菩萨应化九界。如我常说经文中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有天人标准的善、有二乘标准的善、有菩萨标准的善,此处讲的是菩萨标准。我们距离菩萨的标准太远了、太高了,最低限度作人的标准要做到。若这个标准都做不到,念佛不能往生。常言说得好,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那里?虽念佛,而心行达不到标准。这三句经文非常重要,我们不能不检点自己。‘检敛’以现在的话来讲,就是真正的忏悔法。

 

我常说,早晚课诵的意义,早课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要遵守佛的教诲。晚课就是检点、反省,今天一天有没有将佛的教诲做到,有那些没做到的,明天要努力把它改正过来。这样做早晚课就有功夫,就得力。早晚课决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现在寺院里最简单的早晚课是‘打三皈’。三皈怎么个打法,这很要紧。下文非常明显的把标准告诉我们。

 

“身心洁净”,虽然讲‘身心’,心是主,身是宾,宾主要分清楚。心清净,身没有不清净的。身清净了,心未必清净,这是真的。

 

真正修道的人,凡夫是没有法子跟他比的。我听从前亲近虚云老和尚的人说,虚云老和尚身上有一股清香。我们知道老和尚一年洗一次澡,剃一次头,他身上有清香。我们三天不洗澡,身上都臭了,气味就很难闻。虚老的心清净,所以他虽然不洗澡、不剃头(虚云老和尚一年剃一次头,所以头发留得很长),依然保持身心洁净。我们回想自己天天洗澡,洗得干干净净的,我们身上除非用香水,否则还是比不上老和尚身上的清香。这是我们的心不如人家心清净。

 

“无有爱贪”,此即说明心要怎样才得清净,必须将‘爱贪’断除才得清净。只要有爱、有贪,心就不清净。贪爱世间法,心不清净;贪爱佛法,心也是不清净。世出世间法都不能贪爱。此处‘爱贪’是烦恼的总代表词。爱贪在贪嗔痴慢烦恼里排第一位。说第一个,不要认为爱贪可以不要,其他的嗔恚、嫉妒大概没有关系,那就错了!都不能有。所有一切烦恼习气,都要把它断除,心才会清净。用什么方法把烦恼舍掉?那一个人不想舍!都舍不掉。为什么舍不掉?因为这是无始来的习气,习惯成自然,想丢也丢不掉,不得不用‘对治’的法门。所有一切法门里,对治烦恼最方便、最有效的法门无过于‘念佛’。

 

大势至菩萨教我们‘忆佛、念佛’。‘忆’是心里想念。心里想佛是心清净,口里念佛是身清净。要记住这个方便方法,随时随处,行、住、坐、卧,没有拘束,就用这一句佛号把烦恼习气、分别执著都念掉。这一句佛号是什么?这部经上讲得很清楚、很透彻,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自性本具的性德。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念佛成佛的。用这个方法才能真正做到‘检敛端直,身心洁净’。

 

志愿安定。无增缺减。

 

这两句话对修行人来说,是用功成败的关键。凡是成功的人,一定是“志愿安定”。心安、心定,坚守一个法门,绝不动摇。这个人来劝你参禅,那个人来劝你学密,你还是老实念佛。当知世尊讲八万四千法门,门门佛都赞叹;要不赞叹,说这个法门不好,佛讲它干什么!讲那个法门,就赞叹那个法门,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诸位要知道,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故“无增缺减”,尤其是念佛法门。佛为什么说那么多法门?为的是要契合各种不同的根性。佛在世时应机说法,并无定法可说。我们去求佛,请佛教我们一个法门,我们认真努力修学,即得成就。今天佛不在世,没地方问,到底那个法门适合自己。

 

佛告诉我们,‘念佛法门’遍及一切机宜,上自等觉菩萨,像文殊、普贤都发愿求生;下至地狱众生,地狱相现前,临终一念、十念也能往生。念佛法门普被众机,当我们没有能力选择,没有机缘选择,修学这个法门就决定不错。所以,十方诸佛遍赞,没有一尊佛不赞叹,选择这个法门就一点都不错。十方诸佛看到,都欢喜赞叹我们选对了。

 

“无增缺减”就是不增不减。守定这个法门,一门深入,就像大势至菩萨所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前面经文云“念道之自然”,这句说得太好了!即是后来祖师大德们常讲的‘老实念佛’。这一句佛号,只要老老实实念下去,自自然然功夫成片,自自然然得一心不乱,自自然然心开意解。这就是‘念道之自然’,不加丝毫勉强。我在讲席中也曾经向诸位报告过,上上根人,一生受持一部经足够了。

 

有人说一部经太少,恐怕不够。在台湾这四十年中,有不少老阿公、老太婆,一个字也不认识,就是一句阿弥陀佛,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预知时至的,时有所闻。一句佛号都够了,何况是一部经!最要能信得过,要能把心安在这上面,定在这上面,一部经就够了,一生受用不尽。自己依照这个法门,劝别人也就是这一个法门,自行化他,都够了。若是实在忍不过,还想多念一点,我就介绍‘净土五经’,这是中等根性的人。若还嫌不够,可以再加上《净土十要》、《印光大师文钞》这些古大德净宗的著作,那就是下等根性的人。假使还要再添加一些,恐怕往生没指望,因为心分散了。

 

古人常说‘贪多嚼不烂’,总不如专精一门。如果在这一部经用上十年的功夫,锲而不舍;十年之后,大家都会称你‘无量寿佛’,你就是活的无量寿佛。而且这一门真正贯通,不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通,世间法也都通,就怕一部经不通,一经通一切经都通。到一切经通的时候,你必定也是大慈大悲,还是示现一门深入。这样‘示现’是做给初学的人看,做个榜样给人看,教导众生,这个方法有效果,这个方法快速。特别在现在这个时代,‘志愿安定,无增缺减’是我们修行成败的关键。

 

求道和正。不误倾邪。

 

‘和’是和平;‘正’是中正。用功不能急躁,躁进往往会失败;也不能迟缓,迟缓就懈怠,功夫不能得力。必要懂得‘和正’。

 

“不误倾邪”。世法岔路很多,现在正道已经失掉,都是岔路。岔路是邪道,所以今天世界大乱,人心没有依归,没有归宿,没有依靠,善恶利害没有标准,这怎么得了!这就是天下大乱之相。我们只要冷静观察现在的社会,真是危机重重,非常可怕!回头看佛门,也不例外,今天佛法也是倾邪,邪得不像样子;好在这部经把邪正的标准说得清清楚楚。什么是正?‘清净’是正,‘平等’是正,‘觉’是正。心不清净就是邪,心不平等就是邪,心不觉悟就是邪。标准就在经题上。我们修道要尽心尽力,就像菩萨的态度一样,‘外若迟缓,内独驶急’,这是‘和正’之相。

 

怎样做到和正,怎样不会有偏差,下文具体落实的教导我们。

 

随经约令。

 

‘经’就是指这一部经。‘约’是约束;‘令’是教诫、教诲。世尊、弥陀在这一部经里怎么样教诲,怎样约法的,我们必须依教奉行。

 

不敢蹉跌。

 

‘蹉跌’喻违背教训,就是跌倒,摔跟头。为什么会跌倒,摔跟头?因为不依教奉行,不遵守教诲,就会用错心,做错事,走错路。

 

若于绳墨。

 

“若于绳墨”是对‘和正’而言,就是绝对要遵从佛在经中所说的教诲,不能有丝毫违背。‘绳墨’是古代(现在没有了)木匠用的墨斗,用一根绳子,把线拉得很直,弹一条黑线,用锯子按照这条线锯,这样就锯得很平。现在用电锯,绳墨已经淘汰了。这是比喻‘规矩方圆’,不依规矩,不成方圆。‘经典’就是绳墨,绳墨就是标准,一定要遵守这个标准。

 

什么心才是正,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经典是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能不违背经典的教训,就是‘和正’;违背教训的就是‘倾邪’,倾邪就是‘蹉跌’。所以,经的好处不是空谈,不是谈玄说妙,句句落实在生活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那些菩萨在极乐世界修行,游化十方世界修行,也都遵守这个原则。这部经是不思议经,古德赞叹它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乘圆教的精华都在这部经里。虽然是诸大菩萨修学的标准,我们初学的人也能用得上。这是非常难得,也显示念佛法门为什么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就是它的这些原理原则,从下下根到上上根都很适用。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

 

这三句是讲一个真正念佛人的心态,即现代讲的‘意识型态’。真正念佛人,就是‘道慕’,仰慕佛陀、仰慕阿弥陀佛,心里没有其他的念头。“旷无他念”。‘旷’是心里空空的,什么都没有。没有第二个念头,只知道念佛,只知道想佛。忆佛、念佛之外,别无二念。

 

“无有忧思”就是没有牵挂、没有忧虑、没有烦恼。有不少同修,常常来找我,讲的都是一大堆废话,来诉苦。诉什么苦?妄想太多,丢都丢不掉。他讲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为什么丢不掉?喜欢想,愈想愈多,怎么能丢得掉!想想前年华盛顿的周居士,念佛三天三夜,就把西方三圣念来接引他往生。人家为什么能丢掉?三天就要死了,不丢也不行。我们为什么丢不掉?还没死,自以为往后的日子还长远得很,所以丢不掉。

 

印光大师常讲,念佛人应当把‘死’字贴在额头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放不下也得要放下。这是个好方法。我也常常教人,每天晚上睡觉,躺在床上就想,我就要死了!想佛、念佛。这样想有个好处,到临命终时没有恐怖。因为天天想佛来接引,总算我想到了,佛来了,没有恐怖。有多少念佛人,平常一心要求生净土,真的死到临头,阿弥陀佛来,他反而害怕,惊慌恐怖,快要死了,这还得了!于是这一吓,就堕到六道轮回,西方世界没分了。‘贪生怕死’,所以妄想不能断。念佛人对世间事要看淡,一切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要觉悟。放不下,就是看不破。看不破,就想到自己还有明天,还有明年,往后还有多少多少年,这事情麻烦大了!所以功夫不得力。

 

真正放下,功夫得力,念佛念到自在,生死自在。那个时候,想住世间多少年就住多少年,不碍事;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这多自在!这才是聪明人。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人家能做到,我也能做到。只要依照此经的理论方法去做,没有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必须培养这样的意识型态。

 

‘咸为道慕,旷无他念,无有忧思’。即使是家亲眷属、亲戚朋友都不可牵挂,乃至自己的事也不牵挂。所有一切忧虑、世出世法一切牵挂都放下,因为那些忧虑、牵挂解决不了问题。真能解决问题,忧虑、牵挂还值得。解决不了问题,岂不是冤枉吗!什么能解决问题?‘心地清净,智慧现前’,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下面经文有很深的意义,世尊连著讲了八个‘自然’。

 

自然无为。虚空无立。淡安无欲。作得善愿。尽心求索。含哀慈愍。礼义都合。苞罗表里。过度解脱。

 

这一段是形容西方世界的菩萨们,他们的心情跟我们凡夫迥然不同。我们想到极乐世界去,也要把我们的心情真正彻底改变、改换,一定要与他们相应,跟他们相仿佛,这样往生就方便,才真正有把握,也就是‘感应道交’。

 

“自然无为”。‘自’是自性;‘然’就像《楞严经》上所讲的‘清净本然’,完全是真性的显露。‘为’是作为、是造作;‘无为’是没有丝毫的造作。我们心里动个念头都是造作,心在造作,念头有生有灭。这个生灭的妄念断了,就是六祖大师讲的‘本来无一物’。真常显露,是真如本性,常住真心,自然的心。无有为、亦无无为,才是‘自然无为’。

 

“虚空无立”比喻心像太虚空一样。虚空中一法不立,心就像这样,心里真是一念不生。既不生,当然就不灭。这是纯正‘理一心’的境界,而且是理一心之中很深的功夫,不是浅功夫,我们应当学习。我们今天的心态跟他们的完全相反,妄念太多,牵挂忧虑无量无边。

 

“淡安无欲”。淡泊安然,没有欲望。我们要问,佛菩萨发愿度众生,算不算是欲望?四弘誓愿说‘众生无边誓愿度’,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要度无边的众生,这是不是欲望?不是,那是愿望,不是欲望。‘欲望’是有心希求的;‘愿望’没有希求心,这两者不一样。我们现在生活得很苦,佛为什么不著急来度我们?因为佛没有欲望,佛在冷眼旁观,我们现在还不想得度,口里说想,心里不想。如果佛现前来接引往生,我们一定会被吓倒,现在还不想死,可见是口是心非。佛菩萨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佛菩萨不来。如果是真的,佛菩萨就来了。这是我们要分清楚,要辨别清楚。

 

在这个世间,我们的欲望愈低,日子就过得愈快乐、愈幸福、愈充实。特别是物质上的欲望,我们在这个世间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房子遮避风雨就够了,不要去跟人争排场,争物欲上的享受,那就太辛苦了!能不追求物质欲望,台湾的日子是非常好过的。要用充分的时间去念佛、忆佛,真正用功,功夫会得力的。‘淡安无欲’就是佛菩萨的生活真相,应当学!

 

“作得善愿,尽心求索”。每一位学佛的人在因地所发的愿,这个愿是真实的,不是假的,不会落空的。愿要有机缘,缘成熟,愿一定兑现;缘不成熟,也不勉强,勉强就有业障。发什么愿?度众生的大愿。‘作得善愿’是帮助佛接引众生,帮助佛教化一切众生。怎样帮助?将念佛法门普遍广泛的,随时随地介绍给一切众生,推荐给一切众生,这就是‘作得善愿’。

 

‘尽心求索’是要我们尽心尽力去做。尽心尽力就圆满,不要勉强。尽心尽力就是善巧方便。有些人没有这个力量,勉强去做,这是错误的。我初学佛的时候看到经上讲,中国古代佛弟子不化缘。化缘是很晚的事。古代寺院丛林,都是国王、大臣护持的,也有大富长者捐造的,出家人没有化小缘来建道场的。我觉得佛陀这个开示,对我们修道的人很有帮助,这是正确的。凡是化缘、募捐,做的事就已经很勉强,就不如法。虽然是好事,但心里很烦,心里有牵挂、有忧虑,道心退失了,得不偿失。

 

世尊在此经说‘假令供养恒沙圣,不如坚勇求正觉’,讲得多好,多明白!再好的事,也不应该用不正当的手段做。募化的弊病很多,流弊很多,令人造业的机会很多。所以,真正有道行的人,不忍心看到众生造罪业,不忍心看到众生从这个地方堕落。募化不是好方法。虽然佛在经上也讲,自己一个人有的时候力量不足,由大家来助缘成就的;须知那是大家自动发心,欢喜来助缘,不是去劝募的,是自动发心的。如果勉强或是固定一个月要派多少钱的,人家心里就有负担。即使他本人乐意,他的家人未必乐意。好像是好事,但是惹得那一家人有时起反感,毁谤佛法。谤法就是毁谤三宝,造的恶业就重。这些业因果报,学佛的人必须知道。

 

我们这几处道场建立,都相当如法,没有去化缘,没有去募捐,大家自动自发,三宝护持。只要有善心、善愿,必定有三宝护持。这实在是我最初学佛时得力于章嘉大师的教导,他当时教我,即使是善事也不要去求人。求人,人家不答应,会生烦恼。他说,你求佛菩萨。求佛菩萨没有感应,是有业障;消除业障,待机缘成熟时必定感应道交。这实在是老师的真实教诲。

 

“含哀慈愍”。‘含哀’是大悲心,怜悯一切苦难众生的心。‘慈愍’是大慈。这句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加上一个‘大’字,就是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如果心不清净,有好恶之分:这个人我喜欢,对他很慈悲;那个人我讨厌,对他就不慈悲。因为爱他才慈悲他,不爱他就不慈悲,这在佛门称作‘爱缘慈悲’,不能称‘大慈大悲’。大慈悲心,实在是法身大士才称得上。大士的心真正清净平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好恶之分。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礼义都合”。‘礼义’是随著时代有不同的标准,随著地区有不同的标准。中国三代之礼就不一样,古礼跟今礼不相同;中国人的礼跟外国人的礼也不相同。这句话的含义很深广。佛法必须做到现代化、本土化,在台湾跟台湾的礼义合;在日本跟日本的礼义合;在美国跟美国的礼义合。到那个地区,那个时代,它‘礼义都合’,这就是现代化、本土化。它能适合于一切众生不同的生活习惯,这样佛法才能普度众生。因此,才有下文所说殊胜的效果。

 

“苞罗表里,过度解脱”。‘表’是事相、现象;‘里’是道理。一切‘事理’在佛法里称作‘性相’,性相事理都‘苞罗’,即是《华严》讲的‘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的法界才是真正究竟的幸福圆满。世间人常讲美满,那是有名无实,这才真正是真善美慧达到究竟圆满。

 

‘过’是超过;‘度’是度脱。这就是超越六道,超越生死,得到究竟圆满的‘解脱’;而且究竟圆满的解脱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没有离开现实生活。这样生活才是真正的美满,才有真实的利益,前面讲的‘惠以真实之利’。如果究竟圆满的解脱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不能称‘究竟圆满’。所以,这一段经文含义非常深广,必须细心体会。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净定安乐。

 

我们看到很多‘自然’,自然的意思前面曾经跟诸位报告过,是自性清净本然。这里所含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佛法教我们最后的目的,就是恢复自性的功德。经上所讲的一切,到最后都变成我们自己现量的境界,真实的受用。

 

“自然保守,真真洁白”这是讲自性本来清净。六祖大师开悟的时候,第一句话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清净,现在不清净,自性被污染。如果自性真的会被污染,就不能称‘真性’;因为永远不变的,才是真。会被污染,就变了,那里能叫做真?所以我们讲污染,是不得已用的名词,不是自性真正被污染。虽不是真正被污染,但确实有障碍自性与清净心之事。我们有没有妄想,我们有没有执著?有妄想、有执著,就是自性起用的障碍。我们要想保守自性清净本然,就决定要消除障碍,不能有妄想执著。

 

‘真真洁白’此说性德。性德一定要靠修德,才能彰显。离开修德,性德虽然本具而不彰。这就是为什么在《华严经》上不把文殊菩萨排在第一,而将普贤排在第一,道理就在此。文殊表智慧第一,普贤表修行第一,修行重过智慧。没有智慧的人只要老实念佛,会开智慧,会证果。有智慧的人不肯修行,照样堕落,还是搞六道轮回。由此可知,智与行,还是行重要。有智慧肯修行,这是真修。有智慧不肯修行,即是狂妄,他的智慧也不是真智慧。真智慧的人一定真修行。

 

此处‘真真洁白’,正是经题上讲的‘清净’,要修清净心。清净心是在起心动念之处修行。不是说,我念佛的时候心清净,读经的时候心也很清净,拜佛心也很清净,对人、对事就不清净,这样修行不管用。到临命终时佛菩萨没有来,你看到的都是人与事,不是清净心作主,你依然六道轮回。所以诸位一定要记住,处世、待人、接物就用一个心,不用两个心。我念佛是什么心,拜佛是什么心,我处世、对人都用这个心。也许有人说,我用这个心,今天在这个社会上,处处要吃亏上当。没错!也许是吃一点亏、是要上当,试问,你能吃多少年亏?你能上多少年当?算你活一百岁,你这几十年的吃亏上当,将来作佛、作菩萨。要是这几十年不肯吃亏、不肯上当,将来生生世世在三恶道。为什么不肯多想想,到底那个吃亏?那个上当?眼光要往远处看,不要看得太近,看得太近的人不会有成就的。眼光往深远处看,吃再大的亏,上再大的当,也甘心情愿。保持心地的清净洁白,决定不受染污,这个重要。

 

“志愿无上”,这一句劝你发愿,也就是劝你发无上菩提心。无上的志愿是证得究竟圆满的佛果。如果我们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志愿无上,那是常寂光土的上上品往生,这就真的是无上。这一生要把目标定在这里,就完全正确,丝毫错误都没有。

 

“净定安乐”,现前就得到的受用。一直到成佛,‘净定安乐’的程度愈来愈深,境界愈来愈广。这是学佛人跟世间人讲求享受不相同的地方。学佛人的享受是‘净定安乐’,世间人享受的是物欲,五欲六尘,他不懂得净定安乐。‘净定’就是如如不动。不但在世法不会被诱惑,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不起心不动念;在出世间法,无量的法门摆在面前,我今天已经选定了《无量寿经》,选定了持名念佛,其他的法门、经论,我也不起心不动念,一切放下。

 

有人疑惑,就依一部经行吗?靠得住吗?还是多学几部比较可靠!应知不是不能多学,四弘誓愿里教我们‘法门无量誓愿学’,我在讲席里讲得很多,也讲得很明白,广学法门在什么时候?必是在烦恼断了以后才学。烦恼没有断,智慧就不开;没有开智慧,学许多法门,学的都是邪知邪见。经上讲的还是邪知邪见吗?经上是正知正见,你学了就变成邪知邪见。为什么?好像醍醐,醍醐是好的;你的杯子是盛过毒药的,不干净,有毒;醍醐装到你的杯子里就变成毒药。不是佛法有毒;烦恼是毒。贪、嗔、痴是‘三毒’。一定要先断烦恼,然后再接受佛法。烦恼断了,佛门称之为‘法器’。你是法器,才有资格接受如来大法。我的杯子洗得很干净,确实是消过毒了,我现在来盛醍醐,即能得到醍醐的受用,才真的是好东西。道理即在此。

 

我们今天选择一部经,一个法门,主要是断烦恼。断烦恼是修功,愈简单愈好,愈精纯愈好,功夫容易得力。因此,根性利的同修,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烦恼轻,智慧长,这一生中就可以涉猎一些大乘经典。我们自己根性利不利,不要去问别人,自己仔细反省就知道。人贵自知,自己要知道自己,要认识自己。如果根性差一点,妄想多、烦恼习气很重,就必须一门深入。广学多闻,等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再来学习也不迟。当知有生之年岁月甚短,把力量集中起来断烦恼,专修一心不乱,这就对了。一心不乱修不到,至少也要修到‘功夫成片’,这个目标,可以说是人人都做得到。

 

所以,古人以这个目标来衡量,称念佛法门为万修万人去,就是‘功夫成片’是人人可以得到的。虽然说人人能得到,为什么我们得不到?我们念佛念了这么多年也没得到,这不是你根性的问题,而是你在方法上出了差错,你没有把万缘放下。你要想真正做到‘功夫成片’,必须把世缘看淡,必须把它放下,你就会得到。世缘放下,不是事上放下。事上放下,心里放不下,一点用都没有。是要你心上放下,事上不放下没有关系,事不妨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最怕的是心上放不下。事放下是错的,反而给人毁谤佛法的机会。

 

所以,佛弟子做事比一般人更认真,更负责;事情做完了,心里决定没有牵挂,一心一意专念阿弥陀佛,这就对了。这是讲真正的修行,即是‘志愿无上,净定安乐’。心安,身就安。‘乐’是法喜充满,喜乐是滋养身体最好的养分。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人有喜事,精神格外的好,很兴旺的样子。法喜充满,精神就饱满,所以‘净定安乐’,我们现前就应当得到。

 

这四个字,前一是因,后一是果。心不清净,就得不到定。你看经题上清净、平等,‘定’是平等,心不平等怎么可能有定?对于一切万法,皆能平等看待,心就定。心定之后才安,心安,身也安,才有快乐。

 

所以,你要想得到真正的快乐,要从清净心做起,这是讲功夫。前面两句是讲‘自性’,接著两句是讲‘功夫’。‘志愿无上’是发菩提心,‘净定安乐’是真实的功夫,真正的受用。功夫纯熟就开悟,就像大势至菩萨讲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一旦开达明彻。

 

“一旦开达明彻”即是禅宗的‘豁然大悟’,净宗的‘理一心不乱’。‘净定安乐’是功夫成片以后的享受,直到事一心都是这样的境界。开悟就入理一心不乱。‘达’是通达,‘明’是明了,心开悟之后就一切都明了通达。‘彻’字用得好,有了这个字,‘悟’才是究竟圆满的觉悟。‘圆觉’就是经上讲的‘无上正等正觉’。通常是正等正觉,有‘明彻’就决定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时候,宇宙人生的真相才完全通达明彻。

 

自然中自然相。

 

“自然”是自性清净本然中,自自然然流露出无量无边的事相。一真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从那里来的?是自性自然变现的。既然万象是自性自然变现的,现象原来就是自性,性相不二,理事一如。古人所谓‘当相即道’,‘相’是法界依正森罗万象,‘道’是自性。性在那里?相即是性,性即是相,这就是禅家讲的‘明心见性’。即事而真,事就是理,那一法不是?法法皆是!所谓‘头头是道,左右逢源’。可是要真正悟入这个境界才是;不入这个境界,你迷在里面,十法界苦乐情形完全不同。悟入这个境界之后,十法界还有没有?有。苦乐有没有?没有,就是五种受,苦、乐、忧、喜、舍,都没有。

 

菩萨契入此境界时,十法界的感受是平等的,称‘正受’。由此可知,没有入这个境界,你的一切感受是不正常的。正常的感受里面没有苦、乐、忧、喜、舍,连舍受都没有,这才是‘正受’。这个时候,菩萨法界里称‘一真法界’,而凡夫眼里则是‘十法界’。澈悟的人看是一真法界。十法界跟一真法界不是两样的,是一样的。我们觉得十法界是十种不同的感受,苦乐相差很大。菩萨一真法界是平等的感受,没有苦、乐、忧、喜、舍的时候,才是平等的。此是迷、悟不相同。

 

所以,迷悟在心,不在境界,境界没有迷悟。‘自性’没有迷悟,‘现象’也没有迷悟;‘理’没有迷悟,‘事’也没有迷悟。迷悟在我们一念之间。这是看出‘自然中自然相’,看出这一切万物,十法界依正庄严跟自性的关系。此是世尊为我们一语道破事实真相。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

 

这两句就是现代科学家所研究探讨的宇宙来源。万法从那里来的?人到底是不是猴子变的?科学家研究这么多年,还没有结论;而佛法里却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自然’是讲宇宙万象;‘根本’是讲真性本体。万法讲自然,不是外道讲的自然。佛法讲因缘生法;外道说一切法是自然生的。佛法不讲自然,讲因缘生的,因缘生法。因缘是破自然的执著。因缘生法正不正确?也不是真正的正确,佛法不得已用它作为破执的。

 

从近处看,因缘好像很有道理,但是从深远一层观察,因缘也不能成立,因缘也讲不通。《楞严经》说到真相‘非因缘非自然’,《中观论》讲‘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这些皆是讲真话,就是此处‘自然之有根本’。你了解事理的真相,才知道‘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就在妄相上,就在一切世法里,就能证得清净的本性。‘根本’就是宇宙万象的本体—真如本性,就是自性。

 

禅宗里(禅宗根性是真正上根利智)所契入的境界,往往就是即事而真,就在大自然现象里澈见真心,见到自己本来面目;正是《楞严经》里讲的‘常住真心’。

 

“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前‘自然之有根本’,是讲万象必有能现的性体。所现的十法界依正庄严,随顺有情的业力(妄想执著)生起变化,千变万化,这就是‘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性能现,识能变。能现的是性体,能变的是情识。好像我们电视的萤幕一样,能现相的是一种能力,现相生起变化的又是一种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属于本能。明了通达这个道理,才知道佛法修学用功有真实的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就是此地讲的‘转变最胜’。所以,佛在金刚般若会上教人‘应无所住’之后,仍要教人‘而生其心’,理即在此句。

 

什么动力让他转变?‘念头’,所以大乘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这个原理,即知若天天想佛,必定变成佛。转变最胜,就变成佛境界。你想菩萨,就变菩萨。想什么,变什么。这不是诸佛菩萨主宰的,也不是上帝主宰的,更不是阎罗王主宰的,是你自己念头在主宰。

 

六道轮回,十法界从那里来的?从心想生。佛心清净,没有杂念,所以他看十法界都是佛法界。宇宙万象随众生心变,凡夫妄想纷飞,看到诸佛菩萨也是凡夫。一个心地纯善之人,看到这个世间人,个个都是善人,没有一个不是善人。心胸险恶的人,看这个世间没有一个是好人,是同样的道理。

 

佛教我们修行,理论的基础就建立在此,所以教你‘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为什么不想佛,为什么不念佛!常常想人的好处,这个人将来一定生‘三善道’;常常看别人的坏处,这个人将来一定堕‘三恶道’。善、恶两道皆从心想生。你明白事实真相,善恶两道都不要,就一个目标想成佛,志愿无上。劝你念佛好,人人做得到;你也不知道怎么好,也未必能相信。什么原因?不明了宇宙人生的道理与事实真相。真正清楚明白,没有怀疑,断疑生信,信心才能建立。

 

这句经文不但包括外面自然事相的千变万化,也包括一切有情众生的心念变化。转变更不可思议,佛经上常讲‘依报随著正报转’。‘依报’是外面的事相环境;‘正报’即是人心。今天我们晓得这个世界人心在变,尤其是这几年,变化太大。不是向善方面变,是向恶的方面变,后果实在不堪设想!为什么有这种情形?这是教育的宗旨方向出了问题。世间这几十年的教育,把德行、人文、人本疏忽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是来做什么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晓得,造成这个社会父不父、子不子、君不君、臣不臣,天下大乱,人民要受苦难。如果要恢复孔孟的教育,我们从今天做起,要能收到教育的效果,至少也要三十年之后,不是眼前就能见效的。而效果最快速的、最有效的,则无过于佛法。

 

所以,佛弟子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晓得现实状况,自己努力修行,再把佛法介绍给你的亲戚朋友,普遍的推广,就能挽救一个地区的劫难。在一切法门里,效果最殊胜的、最快速的无过于《无量寿经》。我们今天读的这个经本,因为字数不多,分量上来讲非常适中,不太长、也不算短,经文里面对于性相、事理、因果,都说得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这是难得的一部好经!所以,古德赞叹这部经是‘《华严》奥藏,《法华》秘髓’,这是大乘经,一乘经的精华、精髓。我们这一生能得到,是真正有福。没有遇到这个法宝,大的劫难都过不去!

 

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这是讲西方极乐世界的状况,真正圆满达到止于至善。它的道理能贯穿一切法,尽虚空遍法界都不出这个理论。这两句是讲万物都从自然性德里流出来的。

 

“郁单成七宝”。‘郁单’是北俱卢洲的别名。佛讲我们这个世界,中央是须弥山,须弥山的四周各有一大洲,郁单越又名北俱卢,北方大洲名,其中人的福报很大,无须工作,衣食自然,所以他们很幸福,而且寿命很长,不生病,没有短命夭折的。那个地方七宝是自然生长的。经上举这个例子,说明极乐世界一切万物成就的自然,就像北俱卢洲一样。我们此间的生活,要很勤苦的耕耘,吃的五谷杂粮要去种,衣食住行皆须艰苦经营。北俱卢洲则不需要,甚至于树上都结面包,拿下来就可以吃,用不著去处理。他们的福报多大?几乎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西方极乐世界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想吃什么,东西都摆在面前,不需要经营,不需要造作。北俱卢洲人的福报也是如此,当然比起西方世界还差得很远。这是佛在此就近举喻。

 

“横揽成万物”,这是说一切万物依正庄严,都是从自性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光精明俱出”。‘光’是光明;‘精’是精美;‘明’是明净。我们常讲真善美,到底有没有?有,真有!但是在我们这个世间却是有名无实,没有真善美之实。西方极乐世界确实是真善美。‘光、精、明’三个字,可以用真善美来解释。

 

“善好殊无比”。‘殊’是殊胜。十方世界都不能为比,极赞西方世界的依正庄严之乐。此品题为‘寿乐无极’。

 

“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这两句是说所证之理,与能证之智。前句是如如之理,理是自性的性体;后句是能证之智,智是自性起用。‘著’是明显之意;‘无上下’指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边际’指佛之智照深广无边。‘著于无上下,洞达无边际’二句,也就是超越时空,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无古今、无来去。‘洞达’即穷尽心源,识心达本,证入究竟圆满,是六根的能力都圆满恢复。我们一般讲‘六通’,六种神通恢复到圆圆满满,一点欠缺都没有。天眼洞视,天耳彻听,没有边际。此地讲的都是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虽然讲西方极乐世界菩萨,实在就是说我们自己个个都有分。你想不想去?你要想去,你就有分。

 

西方极乐世界究竟有多好?你能把这一品经,给人家介绍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也就差不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分,经上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即使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契入这个境界,这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大经上常讲‘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究竟是什么样子,讲也讲不清楚。此一大段经文讲得清楚,这是一真法界的样子。

 

到这个地方,把西方世界的菩萨们自在快乐的享受、受用,大致介绍了。下面是世尊劝勉我们。

 

宜各勤精进。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绝去。往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世尊在此苦口婆心劝导我们要求生净土。为什么要求生净土?净土太好了,我们这个世界怎么能比!何必在这世界受罪,为什么不发心早去呢?

 

‘宜’是应该;‘各’是各人。每一个人都应该勤奋精进。“努力自求之”,求得到吗?下句佛为我们作保证,“必得超绝去”。你看看这个语气多么肯定,让你听了丝毫的疑惑都没有。只要你肯努力自求,必定得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跟诸大菩萨一样的享受,同等的待遇。我们知道念佛法门,即使一个人也要劝他。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不要以为人很多,我出钱出力很值得,一两个人不值得。一两个人要是能往生,就一两个人成佛,那还得了!一个、两个也要认真的劝请,也不能舍弃。这是劝勉我们往生。

 

下文为我们说明,往生最殊胜的功德利益。

 

横截于五趣。恶道自闭塞。

 

这两句话很重要。‘五趣’就是六道轮回。通常讲五趣,就不讲阿修罗。天、人、畜生、饿鬼、地狱,称五趣。讲六道,加上阿修罗。阿修罗加不加无所谓,因为除了地狱道没有之外,其他四道都有阿修罗。天上有阿修罗,人间有阿修罗,畜生有阿修罗,饿鬼道也有阿修罗。六道里,单讲阿修罗是专指天阿修罗,其他几道不讲。所以,五趣跟六道是一个意思。

 

如果你不能往生西方世界,决定是六道轮回,你逃不过的。而六道轮回,再说一句老实话,堕三恶道的机会比生三善道的机会要大得太多。何以见得?只要我们自己冷静想一想就知道。不要想很远,就想今天从早晨到现在,我自己起心动念是恶念多还是善念多,这两个做个比较就晓得。如果是恶念多过善念,恶念力量强,善念力量弱,强者先牵,你就一定到恶道去。所以,古圣先贤典籍里皆劝我们多做善事,存好心,做好事。养成好善的习惯,就是我们的善念、善行比恶念、恶行多,来生不堕三恶道。如果不在这里认真下功夫,我们恶念多过善念,恶的力量超过善的力量,准堕恶道无疑。这不得了!

 

有很多人常常来问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心生不起来,愿心生不起来,怎么办?他不晓得事实状况,如果晓得事实状况,深恐怖畏,信心油然而生。前途只有两条路:一是西方极乐世界,一是三途地狱,你要走那一条?摆在你面前,这是事实,而且很快就到了。不要以为时间还很长,我现在很年轻。没那回事,年轻短命的人太多了。台北善导寺大殿底下放的是骨灰,你看看多少年轻人?一半以上都是年轻人。人命无常!要时时刻刻提起警觉,生死轮回可怕。只要想到这一点,我们的信心、愿心就能建立。

 

只要往生到西方世界,就永远不会再堕三恶道,永远不会堕落六道轮回。你再到这个世间来,是菩萨乘愿再来的,没有一样不自在的。你是来度化众生的,而不是来受报的。你是来示现的,是来演戏的,演给别人看的。那完全不一样!不能往生西方世界,那你是五趣轮回,恶道是决定不能避免的。佛在此地特别提醒我们,这是事实。

 

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

 

‘无极’是赞叹到了极处。‘胜’是殊胜。‘道’就是指念佛往生的大道。念佛往生这个法门,在无量法门,无量佛道里,真的是第一殊胜,所以一切诸佛赞叹。可惜的是,很容易往生,万修万人去,却没人想去。释迦牟尼佛讲这个话,很感叹。不知道的人,他不去,不能怪他。此话是对什么人讲的?对念佛人讲的。你们有福,今生能遇到这个法门,而且还修学,到最后还不想去,真是可惜!

 

那么要问,为什么到最后反而不想去?是对于这个世界贪恋,舍不得,放不下,所以他们去不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佛感叹的就是这一桩事。

 

其国不逆违。自然所牵随。

 

这句经义是双关的。‘其国’是指极乐世界,‘不逆违’是说很容易去,很容易往生,因为与我们的心意并不违背,我们也很希望到那里去,称心如愿!而且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接引众生,是没有任何条件的。造作五逆恶业将堕地狱,只要肯回头,临终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可见此事真的不难。为什么又‘易往而无人’?‘自然所牵随’。

 

此地‘自然’又是一个讲法。这品经上出现许多‘自然’,意义都不同。此处自然是指‘习气’。你的习气成自然,你对你的家人、对你的亲人、对你的儿孙放不下,贪恋,舍不得分开。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在此时还是难分难舍,阿弥陀佛看这样子,只好走了。这是障碍,念佛到临命终不能往生。这是一个意义。

 

另外一个说法跟这个恰恰相反。到临命终时,‘自然所牵随’,你的愿力自然成就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自自然然跟阿弥陀佛去。这又是一个讲法。所以,这句经文是双关语,都能讲得通。随念如愿,佛来接引,所以我们念佛决定不要怀疑。经上讲西方,你就想西方,你不要去找西方在那里。为什么不要去找?到时候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所以我们不需要认识方向,也不需要认识路,有佛来接引。

 

我常到国外去旅游,走过许多国家地区,走了十几年。你问我那个地方、方向、街道,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都有人来接送,我用不著去记方向,也用不著去记街道。我们将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态度就很好。不要管,到时候阿弥陀佛就来迎接我去。方向、目标,他知道就好,我不需要知道。只要一心一意去念,念到功夫成片,就决定有把握往生。

 

平时念佛要注意一点,就是要把习气念掉。这就是古人讲的一个秘诀:‘生处转熟,熟处转生’。什么是生处?念佛很生疏,念佛,念著就忘了、跑了。妄想很熟,不要刻意去打妄想,妄想就来。现在祖师教我们方法,把妄想的习气变生;念佛生疏,想办法把它变熟。你要想办法变熟,你就天天念,加紧念,不断的念,把这一句佛号念熟,熟到就跟打妄想一样,随时随地佛号都冒出来,这样就好。妄想渐渐生疏,渐渐少,渐渐都放下了,功夫就得力。能真正这样转变,就是功夫成片。

 

下面世尊对我们劝勉的话非常重要,句句都抓到我们的病根。

 

捐志若虚空。勤行求道德。

 

‘志’是对于世间的愿望。世间人有立志作大官的,有立志发大财的。佛在此地教我们都要舍弃,舍得干干净净。像虚空一样,一法不立,一法不存,舍得干干净净,所谓‘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使在佛门里,弘法利生的事也不可执著。真的立志在弘法利生,你也决定不能往生,你也得不到清净心,麻烦大了!弘法利生要不要做?要做,要随缘做,不可攀缘做。所以说,有机会就做;没有机会,不去找著做。这就对了!做就等于没有做一样。若要居功,我做了多少好事,则是著相修福,并无功德。要三轮体空,心里一心一意念佛。

 

“勤行求道德”。‘道’是指你修行的方法、功夫;‘德’是收获。在此‘道德’二个字跟普通道德又不是一个讲法。这个地方的‘道’是指持名念佛;‘德’是指往生不退。我们得到的是往生不退。‘德’跟得失的‘得’是一样的意思。你修道,一定就有功德。我们今天修的是持名念佛之道,必得往生不退之果。佛是要我们这样去用功,去精进,去努力。

 

可得极长生。

 

世间人最大的欲望就是求长寿。长寿好不好?未必好。长寿的人身体健康就好;身体若不健康需要人照顾,那就不好。长寿又健康的,这世间有几个人?像李炳南老居士那样长寿就很好,九十五岁,还不需要人照顾,自己烧饭,自己洗衣服,那才是真的健康。他的体力不衰,跟年轻人一样。如果体力衰退,样样都要依赖别人,走路还要人扶著,那就不如早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好。说老实话,愈早去愈好,这里有什么可值得留恋的?早去早享福!生到西方即同弥陀无量寿命。

 

寿乐无有极。

 

佛在这部经上为我们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真正是亿万分才说了其中一分而已。西方真实的状况,诸佛菩萨穷劫也说不尽,是真的说不尽。这里不过是略举几个例子来讲而已。

 

极乐世界无量寿。无量寿最大的好处是人不老,这样的无量寿就好。我们这边长寿不免老病。他们不老,他们不生病。生、老、病、死苦,三苦、八苦,那边都没有,连名字都听不到,所以称之为极乐世界。

 

这些话都是佛极力劝导我们,要我们发愿认真求生极乐世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是我们自己得到好处,不是释迦牟尼佛得到好处,这个要知道。决不会说是释迦牟尼佛多劝几个人往生,他就有很大的功劳。那个地方没有人记功,也没有人记过。佛怜悯我们在三途六道生生世世受无量苦,佛看到这个状况,生起大怜悯心,指出我们一条生路,指出我们一条无限光明的大道,使我们在一生中确实可以得到,可以完成。末后两句是警策,也是劝勉。

 

何为著世事。譊譊忧无常。

 

‘何为’是问话。为什么你还贪著世间事?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你为什么还贪著这些?

 

“譊譊忧无常”。这两句话把六道里的众生心情一语说破。六道众生就干这些事,患得患失。这两句话在此地提出一个纲领。

 

那些是世事,那些是无常,让你一天到晚操心、忧虑?佛在下一品经里就讲得很详细,把世事、无常跟我们做一个详尽的分析。劝告我们,搞这些东西就是搞生死轮回,就是在制造六道、制造三途,自作自受。

 

记住前面所讲的这些原理、理论,真实的基础就是‘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这几句话跟《楞严经》上所讲的‘原是菩提妙净明体’,意义完全相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从自性自然流出来的,也就是佛在唯识经论里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不离心识,心是本体,我们要控制识,识是能变,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

 

所以,佛在此地极力地劝勉我们,不要去想世间事,不要把世间事放在心里;要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放在心里,这就正确,你一生就可以圆满成就。佛度众生,真正圆满了。你到不了西方,佛对你无尽的悲悯,不管你在那一道,还是常常来劝你。佛对一切众生的恩德,真是无有穷极!

 

返回[河池凤凰寺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河池凤凰寺网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