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成佛

——韩馆长往生的启示

 

净空法师 讲述

吴真度 整理

 

内容提要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家庭主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精要十念法

 

内容提要

 

第一天

 

开始就说明了解宇宙人生真相之必要性;一真法界、十法界及六道之形成,全在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看破、放下,才能得到清净、平等、觉。

 

当下一念觉心才真正是‘念佛’,以觉而不迷的心来念佛才能相应,否则一天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

 

功德与福德就在一念之间,功德能了生死,福德却不能;我们要懂得如何在此生将无量劫来所累积的无量福德转变为功德;当下念头一转,一转一切转,如何转?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就转。

 

第二天

 

我们学佛菩萨,就是要学他们如何在日常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中觉而不迷;而我们之所以无法超越六道,就是因为我们有见思二惑,见惑中又以身见为首,我们误以此身为‘我’,而将‘我所’误为‘我’;需知‘我’乃不生不灭,是常住的,而‘我所’是有生灭、是无常的。

 

万法缘生,缘生之法,皆无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三心不可得,能得之心亦不可得,故能所皆不可得。如此,即与自性相应。

 

虽曰:‘万法皆空’,但因果不空,因果有相续性,因变果,果又变因,循环不已,佛法之修证即以此理论为依据,故佛说‘因缘果报’,‘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修行之要不在世缘之顺逆,而在此心之觉迷,觉了即离苦得乐,永脱生死轮回之苦;迷了,虽富而不乐。

 

第三天

 

勉励同修以超越六道轮回为我们此生努力的目标;并以马鸣菩萨所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来说明觉性本有,故人人皆可证得,人人都可以成佛菩萨。妄想、分别、执著是本无,故可以伏断。

 

迷悟在一念之间,放下分别、执著即是悟;悟后起心动念不再为自己,一切都为众生。虽为众生,心里若无其事,即《金刚经》所说‘度无量无数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

 

理可顿悟,事要渐修,《观经》三福则是‘三世诸佛净业之正因’,是我们修行的基础;我们今天费了这么多的精神及那么长的时间,却不能有所成就,原因就在没有从三福做起。

 

一九九七年五月讲于  圣荷西净宗学会

 

本文开始

 

第一天

 

诸位同修:

 

过去馆长在世领导我们这个团体,这么多年来,我们的生活以她为中心,她突然离开我们了,我想有许多同修都能感触到,好像我们措手不及,事事都感到茫然,这个状况应该是会有一段时期的,而我们才能恢复到正常。

 

她走,确实带给我们很多的启示,对我们的修学也提醒很多重要的学习要领,昨天跟诸位谈到这些问题,我想每一位同修,稍稍有点觉悟的话,都会想到生死事大,无常迅速,能有这样的观察,那就是真正的觉悟了。

 

人生是一个现象,佛告诉我们这个现象是个幻相,绝非真实,佛法里面真假的标准是建立在感官上,如果这些事相能够永恒不变,佛法就说它是真的;如果这个现象是变化无常的,这就是虚幻的,不是真实的。

 

我们从佛的这些教训,细心的去观察,那些事情是没有变化的呢?可以说样样都是变化的,没有一桩不是变化的,都是在刹那变化,我们看不出有变化的,大概只有虚空了,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出现,这虚空是这个样子,三千年后现在还是这个样子。除了虚空之外,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这些现象怎么产生的?那里来的?这就是大乘经里常讲的‘诸法实相’,这一切法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我们在现前这个阶段得的是人身,人会老、死,这些我们都不能忌讳,每一个人必定要经历的,没有一个人能够逃避的,生老病死。所以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也是个大问题,这个事实非常迫切,丝毫也止不住的,这就是讲无常的迅速了。

 

聪明的人,觉悟的人知道这个事情是件大事,所以用尽了心思来探讨,希望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可是在佛未出现在这个世间之前,世间聪明人很多,有智慧的人不少,所有一切的问题,他们都有方法解决,唯独这桩事情没有法子解决,所以佛才出现世间。这出现世间,我们讲大慈悲的示现,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佛教给我们随缘,他老人家也随缘,我们想到这桩事情,佛才来了;如果我们没有想到这桩事情,佛菩萨不会来的,这就是所谓的‘众生有感,佛就有应。’。

 

在古时候,印度可以说是学术思想在我们这个地球上是最发达的一个地区,中国的文化发展算是不错了,但是比起印度要差得很远,中国的儒、道二家,他们学术思想的探讨可以说是达到人、天道,也讲到鬼道;我们仔细观察,它只能达欲界天,没有达到色界天;但是在印度,佛经讲有九十六种外道,外道不是一句坏话,也不是轻视别人,这‘外’是说‘心外求法’,这称之为‘外道’。

 

一切众生,他的观察、思惟、想像全都属于心外求法,不但是世间所有宗教学说是心外求法,学佛的人大多数还是心外求法,诸位要是读《楞严经》,你就明了了,经上佛说的,声闻、缘觉,即阿罗汉、辟支佛及权教菩萨这三种人还是心外求法,这在大乘法门里叫他们为‘外道’。可见得‘外道’不是不好的名词,完全是就事论事,凡是心外求法的都是‘外道’。

 

我们今天也都是心外求法,那一个明心见性了?那一个人向自性里求了?除非我们真正老实念佛,能够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我们可以说不是心外求法了。那是不是向自性求呢?也不见得,可是这个成就是非常殊胜的,这种殊胜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我们是靠佛的力量从外道变成了明心见性,我们走的是这个路子。

 

如果我们不靠佛,那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我们在生活当中,不但这一生,无始劫以来,生生世世,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张开眼睛所看到的,用一个‘色’字作代表;耳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都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不是真心,佛称我们这种心为‘妄心’,法相宗里讲的‘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整个的活动没有办法离开八识五十一心所,也没有办法突破。

 

这也就是讲,不但我们不能突破,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也不能突破,都在这个圈子里没有办法出离,所以这一类的人永远不能明心见性,永远不能解决问题;尤其是我们妄想、分别、执著重的,无法脱离六道轮回。佛将这个现象给我们说清楚了,说明白了,接触到佛法,跟佛学习的,逐渐逐渐的开悟了,所谓‘开悟’是对于这个事实的真相渐渐体会得到了。

 

这个现象怎么来的呢?佛告诉我们,起源是一念不觉而有无明,佛说的这个是最初的起源。我们凡夫有一个错觉,这个错觉就是时间跟空间的观念,我们所感触到的时空也不是真实的,法相唯识入门的一部书叫《百法明门论》,天亲菩萨著的,此论文字不多,可是自古以来,祖师大师们的注解那就太丰富了,比这原文要多出几十倍。

 

这部论里就告诉我们时间、空间是怎么一回事情,他把时空列在不相应行法,不相应行法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事实,不能讲没有这桩事情,但是这个事情也是假的,梦幻泡影。所以法相宗把这一切法分为心法、色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共五大类。这五大类不但包括世间一切法,连佛法也包括在其中。

 

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在《华严经出现品》里讲得好,他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九法界众生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如来果地上的智慧相,给诸位说,那是真实的,那不是虚妄的,所以那个境界叫‘一真法界’。

 

为什么说它是真,我们这个叫虚妄?刚才讲过了,虚妄是无常的,是会变化的,它说一真,那是永恒的,没有变化的,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真的,生灭是假的。我们现在这个心,心里面的念头,前念灭了,后念就生了,我们这个念头是生灭的,连晚上睡觉,我们人虽休息了,那念头没休息啊,还在起作用,还在作梦,还在打妄想。由此可知,那妄念没有中断过的,我们睡觉它也不中断,它还照常活动,这事情是个麻烦事情,这是妄念。

 

妄想、分别、执著使我们的一真不能证得,不能证得一真,我们就得不到一真的受用;能否得到一真的受用,这个就是‘证得’,的意思。我们对于这些名词要有很深的理解,不要把这些名词想得太玄了,那你就又想错了,‘修行证果’这名词听到很玄哪,‘修行’是怎么回事?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行为;‘证果’是怎么回事情呢?是我们得到一真的享受,得到如诸佛菩萨正常的享受,这个叫‘证果’。

 

我们今天迷得太久了,迷得太深了,佛给我们讲经说法,我们读经、听经,依旧不能够觉悟,这个原因就是迷得太深、太久;可是佛告诉我们,迷得再深再久也不怕,他举个比喻,说得很好,千年暗室,点一盏灯,黑暗就没有了。这不仅仅是鼓励我们,实在讲是事实真相,所以佛说人人都能作佛;而破迷开悟最有效的方法,无过于念佛求生净土。

 

这个方法对我们凡夫来讲,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是真可以做得到的,其它的方法,理论上讲没问题,方法上也没问题,但是就我们现前痴迷的根性来说,那就成了问题,我们做不到啊,问题发生在这里。

 

他告诉我们虚妄怎么形成的,十法界、六道从那里来的,细说也说不尽,《华严经》上讲无量因缘,说因缘就是我们平常讲因果,因、缘、果,非常复杂,无量无边。无量因缘归结到最后,分为三大类,就是妄想、分别、执著,我们这样讲法大家就好懂了。

 

因为有妄想,纯真里面就带了虚妄,这是讲一真法界,《华严》的华藏世界是一真法界,佛在经上给我们讲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如果是纯真,那里来的四十一?有四十一,当然这个‘真’就不纯了。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可是佛给我们讲西方世界有四土九品,那一真法界里有四土九品,可见得也不是纯真,这就是一真法界里头也并不纯真;但是,它毕竟是一真,为什么?它只有妄想,它没有分别、执著,所以它的确是一真。

 

从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里面就有佛、菩萨、缘觉、声闻(阿罗汉),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佛说是从分别形成的,由此可知,我们若还有分别,那你决定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是个大范围、大圈圈,你有分别心,你绝定不能超越。

 

再下面来,那就愈来愈糟糕了,就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从那里来的?从执著来的。这就说明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他们有分别而没有执著,可以给你分别这是黄的花、那是红的花,他不执著。执著什么?执著贪爱,我喜欢这个,不喜欢这个;你若动了这个念头,你就堕到六道里面来了。

 

六道里面众生有执著,四圣法界里有分别没执著;四圣是四个等级,愈往上去,分别的念头就愈轻;愈往下,分别的愈重。六道里也是如此,天、阿修罗、人,一直到三恶道。天人他有执著,但执著比我们轻,执著最严重的就是地狱;六道的层次是从执著念头的轻重而变现出这个境界。

 

由此可知,我们如果想脱离六道轮回,在生活当中,一切事情一定要看淡,不要那么执著,也不要去分别,与我们不相干的,可以不闻不问;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这就坏了,这个讲的就是你要看破、放下。所谓‘看破’是了解事实真相,十法界、六道的现象,我们明了了,六道里面形成的因果,我们懂得,它是怎么来的?怎么回事情?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就好。明了之后不把它放在心上,这叫做‘放下’。

 

世间最难放下的是恩怨、债务,讨债还债,报恩报怨,这是最难放下的,你要懂得,如果你放不下,你就要继续搞六道轮回。佛给我们讲因果通三世,不是一生而已,生生世世,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你的日子会好过些,你会懂得怎么做人、怎么处事;譬如我们欠人的钱,我们一定要还,为什么?这一生不还,来生还要还,跑不掉的。人家欠我们的,最好不要了,阿弥陀佛接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还想到某人欠我钱还没有还,那就去不成了;你为这一点小事情,就又去搞六道轮回,这就太不值得了。

 

这是懂得因果,晓得怎么做法;别人有恩对我的,我们要报答、要报恩;别人跟我们结怨的,我们就了了,一笔勾销,不要再问了;见到冤家对头也点头、也欢喜,不记这些旧事了,所以你的日子就过得很幸福,这是你真正懂得这个道理,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人,应该怎样处事,这叫‘修行’。

 

把我们所有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想法、做法都修正过来;起心动念都想到众生,都想到大众,不必想自己,自己每天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足矣。人生在世间很短暂,实在讲,生活愈简单就愈幸福、愈快乐,你的负担就很轻了,你的心容易得到清净。你要是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你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什么代价?妄想、分别、执著。

 

这些都是事实,诸位仔细去观察、仔细去思惟,你就明了了。所以聪明人要过佛菩萨的生活,诸佛菩萨的示现,就是给我们作一个生活最好的榜样,教给我们作一个明白人;学佛,实在讲就是学做一个明白人而已,对人、对事、对物、过去、现在、未来,因缘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这一桩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的,刚才讲了,这里面的因缘错综复杂、无量无边,我们没法子觉悟,从那里做起,我们不晓得;经论太多,也不晓得从那里读起,也不知道从那里学起,难在此地。所以学佛一定要亲近善知识,要亲近这些过来人,他们可以提供修学的经验给我们做参考。

 

而在这些书籍当中,学佛入门最初下手的,实在讲是《了凡四训》,它虽然不是佛经,可是印光大师当年在世,一生当中极力提倡。这里面所讲的道理,所说的这些方法,都是佛在经论当中所宣说的;所以这一部书,虽然老和尚是净土宗的祖师,一生做为一个念佛人的榜样,他却极力提倡以挽救这个时代,大慈大悲。我们要深深体会到老法师的苦心,怎么样在这个时代当中救自己、救社会、救这个世界。

 

你只要依照《了凡四训》去做,把这个方法再介绍给别人,你就在行菩萨道了。经论当中是散说,说得很多,说得很广,并不集中,而且讲得比较深,如果没人详细讲解,我们虽然看了,往往是粗心大意,疏忽掉了。《了凡四训》可以说是把经中这些部份的精华集中起来,详细来说明,这是它的好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论’来读。

 

佛教里的论有二种,一种是释经论,一种是宗经论;释经论是解释经的,宗经论是经里面重要的思想用它来发挥,《了凡四训》等于是宗经论,像《瑜伽师地论》、《大乘起信论》,这些都属于宗经论,没有离开如来的真实教诲,我们应该极力提倡,继续印光大师未竟的事业,我们要认真努力,依教奉行。

 

台湾这几年做得很积极,不但有录音带流通,现在还做成CD  ,还有一些同修很难得,发心把它做成广播剧的方式来传播,这个使大家听了就更有兴趣了。在现在这个时代,如此弘法我觉得很有必要,如果说法师讲经,一个画面呆呆板板,一、二个小时,要不是真有点道心的人,他不行啊,他不要再看了。如果用广播剧的型式,有问有答,就比较轻松多了,好像参观、观摩一个研究讨论会,就活泼生动得多了。这在我们现代传播佛法就有改进的必要了。

 

这本书,我们此地还有不少,原文不多,我那个讲记不知道比原文多多少倍,诸位看到这么厚厚的一本,最好能够在家里教子弟去学习,同时也让他学中文。现在中文很重要,我这次在洛杉矶、德州,有些同修告诉我、很多美国人都认真的学中文,为什么?眼看著中国强大起来了,你要跟中国打交道,你不懂中国的言语文字,那要吃亏了。

 

南洋的马来西亚过去是排斥中文的,用种种方法来同化中国的华侨,限制华语,不准学生念中国书;现在听说连他们的高官都要学中文了,见到中国人也要讲中国话了。理由很简单,中国大陆这么大的土地,那么多的人口,是世界上第一大市场,他要想作生意赚钱,占有这市场的一部份,那你不学中文怎么行?所以中文将来会普遍全世界。学中文念什么书最好呢?念《了凡四训》最好;学佛,念《无量寿经》的讲记最好。

 

我想再有一年的时间,《金刚经讲记》可以印出来了,这边的同修非常难得,替佛法作了一个大功德、大好事,就是将录音带变成文字,《金刚经讲记》已经作出来了,当然还需要修改,我把它改完之后就可以出书了,份量是现在《无量寿经讲记》的一倍,《无量寿经讲记》我看那边摆著有二套,精装本,这么厚,四册,《金刚经讲记》是八册,可能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金刚经》注解里份量最大的,从前江味农居士的讲记份量最大,我们这本出来,比它要增加很多倍。

 

学中文从这些地方学,好,这些文字都是白话文,很浅显,不难懂,明了之后一定要把这些方法、道理应用在自己生活当中,我们就真正得利益,真正得受用了,帮助我们看破,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然后我们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学习诸佛菩萨游戏神通,真的是自在快乐,我们生活在世间,不为自己,为众生;为自己很辛苦,为众生很快乐。

 

为什么呢?为自己有得失的心,患得患失,这个非常痛苦;为众生,自己就没有得失:事情做成功、做圆满了,众生有福;做不圆满、做不成功,我们自己也没有过失,反而觉得轻松,没事做了嘛,‘好事不如无事’,这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但是我们不能错解了,好事不如无事,什么事都不做了,把一切事都推卸去了,那你就错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因缘聚会了,我们一定要做;没有这个缘份,我们不求著去做,即使你弘法利生也是如此。这个地方有道场,有这么多同修,大家来邀请,这是因缘聚会,我不能说:‘好事不如无事,你来请我,我也不去。’,那这个观念就错误了。这个地方没有道场,你去鼓动,‘你们去建道场来请我讲经。’,那是多事了,这个不可以的,那个作法就是攀缘了;随缘就自在,攀缘就很辛苦了。所以一切缘具足了,这是我们应当要去做的,要认真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好,缘不具足,绝不勉强。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自在了。

 

所以生活以及生活环境,这就是我们平常讲的‘宇宙人生’,真正明了,真正懂得,事事都能与真相相应,就自在了。诸佛菩萨的生活无非就是显示这个境界给我们看,特别是《华严》。去年馆长回到台湾,我也没想到她找我讲《华严经》,这是我没想到的事情,在她病重的时候,还一再要求,希望《华严经》能讲圆满;她也晓得这部经要讲圆满非常不容易,部头太大了,份量太多了。如果每天讲一个半小时,到少要讲五年,那还是略讲,不能细讲。

 

古时候清凉大师一生当中讲五十遍,他老人家长寿,活了一百好几十岁,他那个讲法是在寺院里,跟出家众讲,出家众没事情,跟去上学一样,一天讲八小时,那个真的不是普通人,一天上八个钟点课,不容易啊,一年讲一部。那诸位就了解了,一天讲八个钟点,一年讲一部;一天讲二个钟点,就四年讲一部,如果讲一个半钟点,岂不要五、六年吗?这天天不能间断。所以这部经讲圆满是相当不容易的。

 

在中国佛教史上,法师讲任何经典都没有记载的,但是讲《华严经》,佛教史上有记载,这是我们佛门当中的一桩大事,所以一定要在一个地方不能动,长年累月的,这部经才能完成。这部经在佛法里确确实实是根本法门,是佛法的根本法,里面的义理通一切法门,你学了《华严》,那一宗、那一派,你都能贯通了。它的理论齐全而圆满,修行的方法讲得非常周详,在其中共讲了二千多种方法,末后归结到念佛法门。

 

《华严》德云比丘,在《四十华严》叫吉祥云比丘,翻译的人不一样,翻译的名词不同,是同一个人,德云就是吉祥云,他跟善财童子说了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二十一种展开来,就把所有法门包括了,换句话说,任何一种法门都是念佛法门。

 

念佛,我们今天看到这二个字,立刻就想到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叫念佛?可是德云比丘开示的不是这个意思,拿著念珠念‘阿弥陀佛’是一切念佛法门里的一种。其实念佛,你要懂得‘念佛’这二字的意思,什么叫‘念’?什么叫‘佛’?佛是觉,它是印度话翻过来的;念是现在的心。你看中国这个‘念’字,‘今’、‘心’,就是现在的心,现在的一念心,你要是觉而不迷,就叫做‘念佛’,不一定要拿著念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我们天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还是迷而不觉,迷而不觉不叫‘念佛’,所以古人讲的,你喊破喉咙也枉然。

 

为什么?你没有念佛,‘念’是‘今’‘心’,‘佛’是觉,我现在的心不觉,还是迷惑颠倒。可见得念佛不是在口上,口上念得再多是‘喊破喉咙也枉然’,所以净宗讲的念佛要讲‘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我们今天念,念了不相应,所以它不管用。

 

什么叫‘相应’?就是与觉相应,你现在的心里觉悟不迷,口念心觉,这就相应了;口念心迷,不相应。心为什么迷?心还是是非人我、贪嗔痴慢,这就不相应了。严格的讲,觉心里面没有妄想、分别、执著,我们口念佛,心里还是有妄想、分别、执著,所以古德称我们‘喊破喉咙也枉然’,不是讥笑,他讲的是事实。

 

我们都不相应,平常讲的‘一念相应一念佛’,也不晓得跟谁相应?是不是我们口里念佛,心里想佛,嗯,这大概相应了吧,其实那还不算真的相应,真的相应是与觉性相应,也就是《无量寿经》上经题讲的‘觉正净’,你与这三字相应,就真念佛了。经题上‘清净、平等、觉’,你要跟这个相应才行,声声‘阿弥陀佛’都是清净、平等、觉。

 

清净就没有执著,你有执著,你的心决定不清净;平等就没有分别,有分别是绝对不平等;觉就没有妄想。你看看这三个字就是破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觉破妄想,平等破分别,清净破执著。你能够声声佛号跟清净、平等、觉相应,这才叫‘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无量寿经》这个经题太好了,夏老居士汇集得真好,全是经题的原文,不增不减,这在汇集里真是功夫到家,一流了。

 

我们念佛要这样念法,这个念法,你必须要真正看破、放下,知道世缘是假的,一切随缘,一切都不分别,都不执著,一切随它去啊,你才真正能得自在,一定要认识清楚这世间什么都带不去,连这个身体都带不去;等到临命终时才晓得带不去,迟了,来不及了;现在就要觉悟,现在就要放下。你真的能放下,真的得大自在了,你过的日子就是佛菩萨的日子,就不是凡夫了,真的是超凡入圣。

 

然后我们有能力自度,我知道自己应该怎么生活,自己应该怎么做;也能够度他,知道怎样帮助别人。这个人生虽然是假的,不是真的,这个假的一生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我们说意义及价值是随顺众生说的,如果自己感觉我这一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你又分别执著了,这一分别执著就变成六道里的福报了,来生得善报享福,就变成这个了。

 

这种意义、价值确实是有,但是我们自己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金刚经》上讲‘若无其事’,你就超越了;超越之后,你这就变成功德了。你看功德和福德就在一念之间,你做的这些事情,在一般人讲,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如果你有分别执著,就是福德,离分别执著是功德。

 

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说,功德能了生死出三界,福德不能,做的是一样的事情,就在那一念之间。如何把我们一生所修的福德变成无量功德,你要会转变,怎么转变?不分别、不执著就转变了,就这么一点点,可见凡圣是不隔毫厘,我们在古大德著述常常看到这一句话而不懂什么意思,真搞明白了,真的是不隔毫厘,就是那个观念上的转变,我们就能得大自在,就能得真实的利益。这真实的利益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这样念佛求生净土,个个成功,往生的时候,品位一定高明。

 

馆长被佛接引往生了,我们跟她约定了,我们今天送她往生,我们将来往生,她一定要跟阿弥陀佛一起来迎接我们,这个她也同意了,她也很欢喜,‘好,我们就这样约定。’。这一般人过世,我们常讲‘九泉之下’、‘地下有知’,馆长往生是‘常寂光中’,那完全不一样啊。这就要懂得怎样把一生修积的福德变成功德,她在生病的时候,我常常教她,要转念头,跟她讲很多遍,她印象很深,‘啊,你又给我讲这个。’,印象一定要深,才能够放下万缘,才能够把分别执著舍掉,他一生修积的福德全变成功德。

 

所以你过去修的福德,不要紧,你什么时候转了,就把你从前的统统都转过来了,不是只转今天,昨天的没转,不是的,一转一切都转了。很要紧,很要紧,大家明白这个道理,你就晓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修积无量功德,也不只是我们这一生一世,过去的生生世世所修的就在这一念之间全转过来了,所以你的功德不可思议,你不要觉得‘哎,我没做什么好事。’,你这一转过来,功德就不可思议。

 

所以念佛是积功累德,《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里统统具足,这说明了一些不认识字的,没有听过经教的,像倓虚老法师给我们讲的这几个人,这几个往生的,为何能不生病,站著走的、坐著走的、预知时至的。诸位你明白我今天讲的这些话,你就懂得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可思议。

 

这一生虽然是贫穷,甚至于非常卑贱、没有地位、没有机缘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可是他过去生中累劫以来所修的,他这一念转了,统统转过来;你看他这一生看不出来,过去生中,你见不到,一转一切转,只要他把妄想、分别、执著放下,就转。

 

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五欲六尘当中,何必还要再搞分别、执著?过去不明白这个道理,不晓得这个利害啊,所以胡作妄为;现在搞清楚、搞明白了,要作菩萨了,作菩萨就是做个明白人,不再干糊涂事了,这就是菩萨。菩萨跟一般人没两样,也穿衣,也吃饭,也照样干活,就是念头不同;念头不同,果报就不一样,身心健康。

 

所以我常讲我们不能生病,馆长住医院,我看了非常难过,我跟她讲:‘你的体力这样衰弱,你是吃西药吃了五十年哪,那个副作用。’,她点点头说:‘对’。我们这个谈话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决定不要吃西药,你吃西药,后果就是这样的,馆长表演给我们看,大慈大悲,现身说法;实在不得已要吃药,中药好啊,中药温和,最好是不吃药。如果感觉有病,怎么治?断贪嗔痴,断妄想、执著,因为这个是病根,所有一切疾病病毒的根源,我们把这个断掉,把这个淡化掉,以真诚、清净、慈悲,这是最好的滋养,恢复我们的体能。

 

你用这个方法,都是在念头上转,有没有道理呢?佛在经上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就是我们所根据的原理,《华严经》上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把最基本的原理原则告诉我们了,我们听了之后要会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治病上,应用在身体健康上,我们养生可以不必倚赖医药补品,那都是假的。

 

我们倚靠什么?断贪嗔痴,修真诚、清净、慈悲,这是佛法里达到登峰造极的养生之道,世出世间没有能够相比的。看看自古以来,那些真正的修行人,真正的大德,他们的日常饮食是粗茶淡饭,我们现在的人如果拿去检查化验,一点营养都没有;今天讲究这个营养、那个营养,都是妄想、分别、执著,他们过的日子都在妄想、分别、执著;佛菩萨远离这些,人家不老、不害病、不死,他走的很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坐著走、站著走。

 

我在受戒时,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有一个修行人,他预知时至要往生,召集大众说他要走了,他就问大家:‘往生有坐著走的,你们知不知道?’,大家说:‘知道,听说过,也有人见过。’,又问:‘站著走的呢?’,‘也有。’,他翻一个跟斗,头朝下,脚朝上,他问:‘这样走的有没有见过?’,大家答:‘没听说。’,游戏神通啊,真的得大自在。

 

那我们想想,他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不能的原因在没能舍妄想、分别、执著,没有能够依教奉行。所以你要深深相信,十法界依正庄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佛在《华严经》上说的,大乘经里面,佛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真正明白这句话,你什么疑问都没有了,所以佛叫做‘无依道人’,不依靠别人,完全依靠自己,这是佛法讲的顶天立地,不依赖人,佛给我们讲真话,这种教诲是真实的加持,是真正的保佑。依靠别人,什么人都靠不住,到最后都会落空,你都会悲哀,你失掉了依靠,一定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真诚、清净、慈悲,如果说《无量寿经》,那你就依靠清净、平等、觉。

 

清净、平等、觉,就是自性弥陀,变现出来的境界就是唯心净土,唯心净土就是一真法界,实报庄严土,这是真实,不是虚妄;十法界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所以希望同修们,要在这些经句上著眼,要在这些地方上体会,要把体会所得的应用在生活上,用在工作上,用在日常处事、待人、接物上,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应酬’上。我们要过一个菩萨的生活,要过一个诸佛如来的生活,这就是度他了,表现这个样子就是度人。

 

所以佛在经上常教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做出样子给别人看,人家看到你这样子,好啊;最好的样子是看到你生活很快乐,每天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看你一生都不生病,看你年年都不老,这是好样子啊。无论你是过的什么生活、干的什么工作,你能作出这个样子给人看,你就是菩萨了,你就是真正在行菩萨道。

 

人家会向你请教,你为什么不生病?你为什么年年看起来不老?为什么看到你的精神体力愈来愈好?他向你请教,你就给他讲开示了,所以‘演’后才‘说’,说了他才会相信,因为他有求于你,你就告诉他,这个就叫‘弘法利生’。所以‘演’真的是自利利他,‘说’完全是利他,与自利完全不相干,表演里头才有自利利他,就是行菩萨道,就是广度一切众生。

 

我们明白了,学了,要真干,要有信心,不要害怕,即使今天有一点病痛了,人家劝你去看医生,你真的有信心,信佛、信菩萨,我就不去了。我在新加坡也讲过很多遍,李木源居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七年前他生病了,去检查,得的是癌症,医生告诉他只有六个月的寿命。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从小学佛,知道这事,也就等于预知时至了,他是作生意的,就把他的生意、财产统统转给太太了,让他太太去经营,自己就准备后事,身上一分钱也不带了;他不看医生,他也不吃药,天天念佛等阿弥陀佛来接引他往生,今年第七年了,阿弥陀佛还没有来。

 

再去检查,医院的医生摇头说:‘不可思议。’,他的癌症没有了;所以他发心,活一天就为佛教作一天工作,他也不拿报酬,他在佛教居士林作了不少事情,一分钱报酬都不要,可能只是中午、晚上在居士林吃一餐饭,全心全力来护持佛法,每一年请我去讲经,从前年(一九九五)下半年开始办培训班,都是他搞的,现在他的身体愈来愈好,所以馆长的事业交给李木源去做了,前面三十年是馆长护持,后面就是李木源在作了。

 

你看,得了这么重的病,再去检查,居然没有了,他没找医生,也没吃药,也没有想求寿命,没有想求自己身体好,没有,念头都没有,只是活一天做一天,欢欢喜喜,随时随地等阿弥陀佛来接引。所以我想他后面寿命很长,往后护持的工作,这个责任很重,所以他说我们一切要靠阿弥陀佛了,阿弥陀佛的福报最大,不靠佛,任何一个人都靠不住的,一定要靠佛,对佛要有坚定的信心。

 

佛在那里?这一本《无量寿经》就是阿弥陀佛,我们每天读诵就如同面对阿弥陀佛并接受他的开示,接受他的教训,我们要用这样真诚的态度来读诵,这才能有感应。过去印光大师所说一分诚敬就一分感应,十分诚敬就得十分感应,展开经卷如同面对弥陀,要以真诚恭敬心来读诵,接受佛的教训,常常能够记住,在生活里依教奉行,这比什么都重要。时时刻刻要念著「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我们这一生的生活就有方向,就有目标及原则可以遵循,不致于迷失了自己。

 

今天因为准备录音,把时间耽误掉了,我是怕同修们还有事情急著要去办,时间拖得太长,大家也不好意思。明天三时系念,还有二次聚会,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下面还有二次聚会,我们都要谈谈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认真的修行,才能够得到真实殊胜的利益,把我们的旧观念、旧思想如何能改过来。今天跟诸位讲的是把我们无始劫以来累积的善根福德怎么样转变成功德,非常的重要,然后你才真的明了了经上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想想这三条自己统统具足,往生就有信心了,跟阿弥陀佛就又靠近一些了,谢谢诸位。

 

第二天

 

诸位同修:

 

时间过得很快,明天我们的聚会就要告一个段落了,在这几天当中,我已接触了不少的同修,大家在一起闲谈起来,多半都感到用功不得力,应该要怎么个用功法?实在讲,能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总算是觉悟了,这是个好的现象。‘佛法’这二字的含意就是要觉悟一切法,或者说在一切法当中,我们要能够保持著觉悟。明白这个意思,我们才真正知道学佛无非就是学做一个觉悟的人,学做一个明白人。

 

佛菩萨也是一个人,我们还是人,我们跟佛菩萨有那些不一样呢?那就是佛菩萨明白一切事理,佛菩萨觉悟;而我们恰恰相反,对于宇宙人生、对自己、对别人,对一切事物都不觉悟,都不明了,差别在此地。必须有人想明白、想觉悟,这才能感得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是佛法里所讲的‘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菩萨就有应。

 

佛菩萨教给我们是些什么?这一点总得要清楚,甚深的大道,须知就在日用平常当中,佛法如是,世法也不例外;中国的学术,究其根源则称之为《易经》,中国古代的六经都是《易经》的注脚而已。‘易’就是简易,简单容易,大道不凡杂,佛教给我们的亦复如是。

 

现在我们看看世法跟佛法都不简单了,这怎么一回事情?这是被我们众生搞繁杂了,不是佛法繁杂,是我们把它搞繁杂了,这一点必须要知道。为什么我们把它搞繁杂?我们的妄想、分别、执著无量无边,从各个角度去看佛法,于是佛法繁杂了。这也正是应了佛在经上所说的‘一切法从心想生’,这话很有道理;如果你心里没有想,换一句话说,就没有一切法,你想得愈复杂,诸法也就愈复杂;如果你什么都不想,那这一切法就很简单、很单纯。诸佛证得的一真法界单纯哪,十法界就不单纯了,六道就更繁杂了。

 

理和事,我们都要清楚,然后我们才能理出一条修学的道路。‘修’是修正,‘学’是学习,修行的‘行’则是我们的生活行为,我们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把错误的思想修正过来,这叫做‘修行’。修正过来之后,我们学佛菩萨,这叫‘修学。’。

 

佛菩萨在各行各业,如《华严经》所说,其实一切经里都讲,《华岩经》讲得很明显,我们很容易看得出来,无论是那一种生活方式,或从事那一种行业,这些都没有妨碍清凉在《华严》上告诉我们,‘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事事无碍’即任何生活方式、任何工作都是学佛,都是学菩萨,都是菩萨行。

 

什么叫‘菩萨行’?这个观念我们要搞清楚,‘菩萨’是觉悟的意思,‘菩萨行’就是觉悟的行为;因此这就超越时空,超越万法。从日常生活里来说,穿衣吃饭,只要与‘觉’相应,这就是修菩萨行,就是学菩萨道;如果与‘迷’相应,那叫‘造业’。

 

这话是真的,六道凡夫那一个不造业?不但六道造业,四圣法界也造业,不过是他们造的业轻,我们造的业重,这十法界愈往下去,造的业就愈重。什么人真正觉悟了呢?佛在经论上也给我们立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是超越六道轮回的人算是觉悟了。

 

六道是什么?经上告诉我们,六道是见思烦恼变现出来的,所谓的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见惑、八十一品思惑,‘品’是品类,每一类里面数量太多了,说之不尽。佛用方便的方法,将这些错误归纳,虽然归纳为这个头数,对于初学的人还是嫌烦,于是再把它归纳为十大类,这就好说了。

 

见惑就是我们见解的错误,我们看错了;思惑就是我们想错了,这二个合起来叫‘见思烦恼’。你只要有这些东西就出不了六道轮回,换句话说,起心动念就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上所说的‘无不是罪’;我们自己要承认,要能够勇于认错,一个勇于认错的人,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有希望,若以其它的宗教讲,这个人就得救了。自己有过失还死不肯承认,这个不能得救,真是没救,所以我们一定要勇敢的认错。

 

我们确确实实对于事实真相看错了,第一个看错的就是把这个身当作自己,这个说起来,也许很多同学都觉得奇怪,这个身不是我自己,什么是我自己?那一个人不把身看作自己呢?对的,凡是六道的众生都把这个身看作自己,所以你自己把这个身看成自己,好像这个很正常嘛,这也没有错误嘛,每个人都是这个看法,那我这个看法怎么会错误呢?

 

其实真的错了,因为把这个身看作自己,念念都要为这个身,这就养成大错特错,贪嗔痴慢都从身见生起来的。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大家最容易觉察到的就是贪吃、贪睡,都为这个身嘛。实际上,你贪饮食的口味,谁知道口味?舌,舌头只有三寸,到咽喉下面就不知味道了。你看,用多少的心机就为这三寸舌造多少的罪业?我们中国人在饮食上比外国人讲究多了,实在讲,说讲究多了就是讲比外国人造罪业要造的多了。

 

外国人注重营养,他为这个身,我们为舌而贪图口味;人家为身,比舌大得多了。细细想起来,我们不如外国人,由此可知身见的可怕。

 

‘身’到底是个什么?大乘佛法里说得透彻,身是属于我所有,不是我,‘我’和‘我所’要辨别清楚。‘我’是生宰,‘我所’是我附属的,譬如说我们穿的衣服,衣服是我所有的,是‘我所’;我们住的房子,房子是‘我所’,你的家亲眷属也是‘我所’,是我所拥有的,不是‘我’;同样一个道理,我们的身是‘我所’。

 

‘我所’是无常的,它不是常住的;再跟诸位说,‘我’是常住的,‘我’是不生不灭的,这个身有生死,‘我’没有生死,这才是正确的观念。身的生死就跟衣服一样,衣服穿旧了,你们就把它脱下来丢掉,不要了,再去换一件新衣服,你穿新衣服,新衣服就是生,穿旧了,穿破了,就不要了,它就死了,它有生灭相,‘我’没有生灭相。

 

这个道理,佛过去在《楞严经》上讲的很详细,当时波斯匿王在座,他和释迦牟尼佛同年,他听明白了,知道自己原来没有生死,这很欢喜,是‘身’有生死,不是‘我’有生死,‘我’是不生不死,他明白了这个道理。现在我们有了这个身了,就要好好利用这个身,实在说,无论什么身,我们通常所谓的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的身都是‘我所’,就是你成佛了,佛身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是‘我所’,也不是真正的自己。

 

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出现在这个世间,他老人家一生为一切众生讲经说法,八十岁圆寂,这个色身是我所,有生有灭;我,没有生灭;这是首先我们要把观念纠正过来的。

 

我,不生不死;我,不来不去;《中观论》里讲的‘八不’,‘八不’是‘我’,不常不断,不一不异。谁找到‘我’了?诸佛菩萨找到‘我’了,所以他就得自在了。凡夫、二乘、权教菩萨都还没找到。真正学佛,必须将这些事实的真相,虽不能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多少也要有一点概念,在这个地方建立信心,那就好办了。

 

所以无论是得的什么样的身,佛告诉我们,要利用这个身体积功累德,不要拿这个身体去造罪业,用这个身体去造罪业就错了。这个地方说起来,极其微细,必须要细心的去体会、去观察,然后善用这个身体和环境。佛门里常讲‘藉假修真’,身和境界都是假的,都是无常的,佛经里讲皆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有生有灭。身有生老病死,一切动物的身都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都是变化无常,矿物、星球它有成住坏空,这是佛给我们讲‘万法无常’、‘万法皆空’。

 

‘万法皆空’是真的,但是这里面有个道理它不空,什么道理?因果。也许有人问,万法皆空,为什么因果就不空?因果是不是在万法之内?没错,因果也在万法之内,因果之不空,因为因果是一个连续的现象,因里面有果,果里面有因,因果循环,所以它不空,是一个相续的现象,如果因果空了,那十法界、六道就没有了。十法界、六道这个假相会存在,为什么会存在?就是因果相续的现象不中断,这里面是千变万化,这是事实的真相。

 

所以佛教给我们种善因得善果,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有它的因、缘、果、报,《法华经》上说得就更详细了,《法华经》上给我们讲的‘十如是’,那个‘如是’就是不空的意思。由此可知,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最低限度要与善法相应,这个尚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在六道里面可以避免恶道及恶缘,我们所期求的人天福报、幸福美满,确实是可以得到的。

 

这是佛教给我们初学及心量见识都不太远大的人,佛用这个方法教导,教导的目的,确是能够保障社会的安全,稳定繁荣及兴旺。

 

佛法这样好,为什么今天这个世界这样乱?诸位,细心的去观察,这社会的动乱,实实在在讲是不学佛之过。这不学佛,我们把它解释开来就是不觉悟的过失,我们是不是学佛了,其它的宗教就会反抗?你佛教有什么了不起?他不晓得‘佛’这个字怎么讲,‘佛’是觉悟的意思,不觉悟的过失是全都迷失了自己,所以对人、对事、对物产生种种错误的见解、思想,引导一些错误的行为而招致恶果,这个道理在此地。

 

特别要明了的,佛法决定不是宗教,这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的,佛法的教学超越宗教,超越种族,超越所有的界限,它是圆融的,大圆满的,所以经上常讲‘九界众生’,这范围非常广大。

 

一切众生,他的种族不相同、文化不相同、宗教信仰不相同、所隶属的国家不相同,这一切不相同当中,觉悟和迷是相同的,所以佛法只讲‘觉’‘迷’,不讲其它。

 

菩萨是印度梵语的名词,意思就是觉悟的有情众生,所以‘菩萨’翻为‘觉有情’,觉悟的众生就叫‘菩萨’;我们学佛的人觉悟了就叫‘告萨’;基督教的牧师觉悟了,他也叫‘菩萨’;天主教的神父觉悟了,他还叫‘菩萨’。

 

于是我们才真正明了,《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三位善知识,你看他们的身份,男女老少,各行各业,统统是菩萨。从政的是菩萨,经商的也是菩萨,做工的也是菩萨,无论你干那一行,你觉悟了,都叫‘菩萨’。老人觉悟了,称‘菩萨’;小孩觉悟也称‘菩萨’,这才知道佛法只讲觉、迷,没有其它界限。

 

由此可知,一切众生要想破迷开悟,做一个明白人,做一个觉悟的人,那当然要学佛,学佛就是学觉、学明白而已。佛的经论很多,内容就是说明这桩事情而已,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明白了,你的思想才可以说是纯正,你的见解才可以说是没有错误,所谓是‘正知正见’;没有真相,那来的正知正见?

 

可见得佛不欺骗人,佛所说的话,句句真实,但我们没觉悟;如果我们能信佛所说的话,那就有福报了,这个人就有福了,为什么?他能信,能信一定能解能行,他就能相应,与事实真相相应,相应就得福了,相应就离苦得乐。由此可知,佛法并不难学,难在信、解、行的相应,相应就是‘证’,古人讲的‘信解行证’。

 

事实的真相,从事相上来讲,总不外乎因、缘、果、报,佛跟我们说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一切万物的关系,因缘很复杂,无量因缘。无量因缘再把它归纳为四种因缘,特别是讲到人际上的关系,这四种因缘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如果缘深的就变成家亲眷属,缘若是疏的就变成亲戚朋友;再疏远的,也许就变成陌生人。

 

我们走在外面,每天遇到许多人,有些人见面跟你笑笑,跟你打个招呼,善缘;有人见面跟你瞪眼睛,看了你不舒服,恶缘。但是那个缘很疏,见一面走过去就没有了,可能你一生只跟他见一次面,第二次就遇不到了,缘疏啊,要懂的这个事实真相。

 

学佛觉悟的人要如何处置这些事情?觉悟的人要把这些事缘转变成法缘,你看看佛菩萨他们做的。家庭,说实在的话,不是个好地方,家庭是冤冤相报的所在,你们仔细想想看,是冤冤相报的场所,不是好事情;可是觉悟的人,他能把冤冤相报转变为道场,这就高明,把亲眷转变法眷属,能教家人个个觉悟,你自己带头干。

 

很多同修学佛了,但家人不学佛,障难很多,来给我诉苦,我就告诉他,‘你学佛不是真的学。’,他说:‘我怎么不是真的,我每天的功课一堂都不缺。’,那个没用处,你要是真学,你必定感动你一家人,果然真学而还没有能感动,那是你的功夫不够。

 

说实在的话,这个世间的家庭里,最复杂、最难度的,大概是在中国古时候大舜这一家了,你们念过历史就晓得,尧舜禹汤,你看舜的继母、父亲,那真是难度,但他都能完全用自己的德行,经年累月,父母最后还是被感化了,那就是佛菩萨。佛教在当时虽然未传到中国,舜却是佛菩萨,他不迷,他觉,心正,心地清净,他真的做到了觉,正、净。我们佛门里,觉正净就是标准,所以他的行为是标准的菩萨行,标准的菩萨道。我们就事理来看,他符合佛法里讲的菩萨的标准,我们能不能像他这样做法?

 

舜王的作法有原则可寻,这个原则,大乘佛法里有;遇逆缘、处逆境,‘缘’是人事环境上的关系,‘境’是物质环境的关系,人事环境、物质环境都非常恶劣,他处在这个境界里,我们佛门叫‘逆增上缘’,你在这里面修什?你去修‘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舜就是守住这个原则。

 

真的不见世间过,他没有看到父母的过失,只看到自己的过失,像六祖所说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舜没见世间过,见到别人有过失,总是想到自己有过失,而反过头来反省,认真的改过自己,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真正觉悟的地方,我们学佛就要从这个地方学。

 

尧舜禹汤,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他们能,我们为什么不能?人家作给我们看了。现在摆在我们眼前的,无论我们过的是什么日子,你的生活过得很好,你在顺境里面要修觉正净;或者说你的生活过得很清苦,你也要在苦日子里修觉正净。

 

由此可知,世缘对我们的关系不大,迷悟对我们的关系则是太大了,悟了就有乐趣;迷了,虽富贵也不乐。诸位如果很冷静的观察这个世界,可能就在你身边,有的人福报很大,有权势、有地位、有财富,可是生活过得很苦,富而不乐。也许你看到很贫穷的人,地位很低的人,物质生活相当艰难的人,他日子过得却很快乐。

 

能过得很快乐,那是人生真正的享受;与其富而不乐,不如贫而乐,他真正懂得享受。要能真正离苦得乐,没有别的,归根结底,还是要看破、放下,真正能看破、放下,就与事实真相相应了。所以大家要记住,不能够与情相应,‘情’是感情,与情相应,你造六道轮回业,这个可怕。你要与觉相应,与理相应,与智相应,与事实真相相应。

 

事实真相在《金刚经》上讲得最透彻、最圆满,事实真相是什么?一切法不可得。《大般若经》上,这句话说了几百遍,告诉我们一切法不可得。从根本上讲,《金刚经》上讲的‘三心不可得’,能得的不可得;万法缘生,凡是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都没有自体,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故外面境界也不可得。能得、所得都不可得,所以叫你放下,为什么?放下就与事实真相相应了。

 

事实真相是什么?即是我们一般人讲的真理,你跟真理相应;在佛法讲是自性,自性不可得。自性有没有?有,虽有,不可得。你要是有得失的心去求自性,你就求不到了;离开得失的心,你就证得自性了,你就能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所有一切境界相、十法界依正庄严及一真法界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相分,自性是能变,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所变,可是这个里头有个道理,道理是什么?能所不二,所以它不可得。如果‘能’‘所’是二,那就有能得,有所得,要讲不可得就讲不通了。因为它能所不二,所以你有能得、所得的念头生起来就错误了,就与事实真相相违背了。

 

正因为能所不二,所以我们在一切事相当中,要认真努力去做,这才相应。不能说能所俱空,那我什么都不要做了,你就没有体会到它真正的意思,没有了解事实真相,你只看到一边,没有看到另外一边,你的见解不透彻,你的见解不圆满,你是偏见,不是圆见。

 

你要是见解透彻,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做那一个行业,你都会做得非常认真负责,会做到尽善尽美,给你的同行作个榜样;虽然作一个榜样,作得很好,认真努力负责去做,又不著相,这是相应。绝不可以有一念心,我做了多少好事;佛虽然讲积功累德,没错,积功累德在事相上要做,心上不能有,不能有积功累德的念头,有这个念头,你就错了。

 

你要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这样做才与诸法实相相应,与能变所变、能所不二相应。这个相应就是你与自性相应,你与法性相应了,道理在此地。相应了,你就见性成佛了;与法身相应,你就证得清净法身,就是法身大士,不是普通人了。

 

由此可知,我们年岁老了,要做老人的榜样;我们年轻,要做年轻人的榜样;我们每天上班,要做一切上班人的榜样;你是家庭主妇,你应该做家庭主妇的榜样。‘榜样’就是菩萨,菩萨就是一切众生的好榜样。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生活、无论是什么的身份,他都是菩萨,都给一切众生做典型,样样事情做得合情合理,做社会大众的表率,这就叫‘学佛’、‘学菩萨’。

 

学佛人如果没有这个念头,那你到那里去学?天天念经,念给泥塑木雕的菩萨听,那有什么用处?他才不听你的,你认为他有灵,那你就错了;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他灵在那里?他灵不灵是看我们眼看、耳听后有无领悟,如果我们六根接触佛菩萨的境界而有所领悟,他就灵了。

 

由此可知,灵不灵是在自己的心,不是在外头的境界,离开自心无有一法可得,这是大乘经上常常说的,这是真话,不是假的。我们除了在生活、工作上做一切众生的好样子之外,还要念佛,一定要示现这个样子,为什么?唯有念佛才能真正在这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其它的法门虽然好,我们的根性不相应,很难修,不容易成就,唯独这一门万修万人去。

 

我在前面跟诸位说过,真正要求往生,绝不能生病,生病就靠不住了,因为你在临命终时,完全听人摆布。你要晓得,跟你亲近的人,善知识少而冤亲债主多,他并不是恶意,他是善意,善意却做了糊涂事,把你往生这个缘打断了,你说这糟不糟糕?换句话说,我们要是不愿意听人家的摆布,那你自己要能做得了主,预知时至,不能生病,绝定不生病,走的时候站著走、坐著走。

 

我想每位同修听到,都很希望将来我们也能做到,为什么做不到?做不到的原因是你牵肠挂肚的事情太多了,这个东西是障碍,这就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特别是年岁大的人。今天甘老居士没来,昨天他来了,我们也很难得碰一次头,八十多岁了,告诉我,他喜欢看书,什么书都想看,这很糟糕。我昨天告诉他了,我现在七十一岁,不看书了,你还什么书都喜欢看,我不看了。看书是什么?打闲岔啦,看书是教你胡思乱想,不要说世间书看了胡思乱想,看佛经也胡思乱想啊,这部经上说空,那部经上说有,不是胡思乱想吗?

 

佛经也不要看了,一句‘阿弥陀佛’念下去就好啊,年岁大了,不干了,统统放下了,这就是书也不能看。年轻人可以看,年轻人你们来日方长,其实说长,也不能定论,黄泉路上无老少,年轻人看书还情有可原。为什么要看书?为什么要讲经?是因为你有疑惑,为了帮助自己和别人能断疑生信,这才看书。已经相信,已经不疑惑了,就不必再看了,再看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书不能看啦。

 

不但书不能看,外面人家的话也不能听,听这些话干什么?张家长李家短,这些人我是非与自己生死大事统统不相干,只有害处而没有利益,所以也不要听了。一句佛号念到底,就是连家亲眷属这种亲情也要放下,你才能往生。你在最后这一招的时候,你这一念也不放下,你绝定不能往生,这是我们必须要记住的。

 

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再放下,现在就要放下,临终那时候,怕你放不下了,这种人太多太多了,所以就应当早一天放下。唯有现在就放下,我们将来往生才有把握,才能够得大自在。身体不好,你能够一切放下,身体就好了。

 

佛教给我们一个真理,我们要会用,那就是‘一切法从心想生’,这是佛教给我们的,是无上的珍宝,你要是会用,那你一生得大福报。一切法从心想生,真正明了了,那我就专想佛,你心里就生佛啊,所谓‘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就生佛,作佛去了。口念佛,心里还想别的,打闲岔,那个没用处,你念佛的功夫全都被破坏了,这不能不知道。尤其是年岁大的人,不能再看,一定要专心,一门深入,绝对不要听人说这一句‘阿弥陀佛’太简单了,那有那么容易成就。

 

如果你听人家的话,想想他是有道理,我们还要多学几个法门,那你就错了,他说的话,毫无道理。愈是高级的法门,一切愈是简单;若是顶尖的法门,一定是最容易的法门,它才能够普度一切众生。

 

你要是不相信,大家念过《无量寿经》,经上佛说将来佛法统统灭尽了,这部经还留在世间一百年,佛说这话是什么意思?诸位要从这里去体会。

 

佛法好比是药物,众生生了大病,病很多、很严重,所有一切药物都失效了,都救不了了,最后这一句‘阿弥陀佛’还能救,你才知道这个法门的殊胜。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能度末世佛法灭尽后那时的众生,那时的众生的业障又不知道比我们现在深重多少倍,他们都能够得度,何况我们现在?

 

所以这一生遇到了,决定不能舍弃,经论上及祖师大德的著述、开示,他所说的那些话,如果你看到、听到了,仔细观察,他给什么人讲的,这个要懂的。也就是说,他用那个药是治什么人的病?那个人的病跟我的病一不一样?我要搞清楚。我们也学善财童子,可以看看,可以听听,但绝定不能学对方;善财的高明就高明在这一招,表演给我们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他都可以看看,都可以听听,但是还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决不改变。

 

他可以看、可以听,我们要不要学?我们当然要学,但是你可不能学错了,你要是刻意去学,你就错了。你也去学参访,到处去参学,你就错了。善财童子的参学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你现在还活在这个世间,你总不能脱离社会,你每天一定会接触很多人、很多事,五十三参是教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应付它?五十三参用意在此地,你要是会用心,你每天从早到晚接触的这些人事物就是五十三参。所以这五十三位善知识是代表现实的社会,各行各业、男女老少,就是我们从早到晚天天遇到的。

 

你看善财他遇到后,正如六祖大师所说的,他那个心常生智慧,那就全是善知识了。我们今天从早到晚全生烦恼,全是恶知识了。你要在这里面学善财童子,能把一切人事物都变成善知识,让我们念念增长智慧,这就对了。实在讲,善财也没特别的本事,他那个本事也就是看破、放下。

 

所谓看破,一切事实真相他都明了,他不迷惑,这是看破了;明了之后,他什么都不学,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无论那一个法门,连边都不沾,这叫放下,自始至终,一句佛号。我这个念佛法门,当年李老师劝我,我还不能完全接受,真正让我死心塌地学这个法门,是讲《华严经》讲到末后这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无量无边的法门总归这个法门,这个法门展开就是一切法门,吉祥云比丘说的很详细。

 

这一段经文的录音带很快就会出来了,昨天我看到有些带子送来,是‘文殊菩萨十信章’,这是《四十华严》末会的第一会,这一会经文比较长,也很有味道,所以《四十华严普贤菩萨行愿品》,说实实在在的话,就是教给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过日子、怎么样工作、怎么样与大乘完全相应。

 

所以这四十卷经,不仅仅是重视讲解,真正重视在实践,我们如何把它做到,如何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思想行为,你自己就入了佛的法界。可是我们必须抓到原则、原理,原理原则就是《无量寿经》上的经题,这个经题非常圆满,所以古德说《无量寿经》即是中本《华严》,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经文虽有广略不同,《无量寿经》经文少,只有一卷,《华严》有八十卷,可是里面的义理完全相同,不增不减。

 

我在前面跟诸位报告过,《华严》是净土的圆满,净土是《华严》的成就,同一桩事情,我们用什么原则去修呢?一定用清净心,清净心离念,有念就不清净了,所以我们只念‘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不管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让你的心空,让你的心无事,那你就最健康了。与清净相应,用清净心念佛,用清净心生活,用清净心工作就相应了。

 

第二是平等。平等是不分别,清净是没有污染,什么是污染?贪嗔痴慢、起心动念、是非人我。没有污染,没有分别,就平等了。一切法当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决定不迷,那你就觉了。所以‘清净、平等、觉’这一句是我们的标准,不但是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标准,也是修学一切大乘法门的标准,无论你选那一宗,你修学那个法门,一定不能离开‘清净、平等、觉’,这在我们以前讲经题的时候,已跟诸位细说过,这个经题就是‘三学’、就是‘三宝’。

 

‘三学’是戒、定、慧,离开戒定慧不是佛法,所以不管那个法门,那个宗派,不能离开戒定慧。任何法门,显教、密教、宗门、教下,你看一入佛门先受三归依,三归依是‘三宝’,‘三宝’是觉、正、净;清净是戒学,是僧宝;平等是定学,是法宝;觉是慧学,是佛宝。所以我们依什么?依清净、平等、觉,简而言之就是觉、正、净,清净是净,平等是正,佛是觉。

 

生活与觉正净相应,工作与觉正净相应,处事、待人、接物、一切应酬,总与觉正净相应,你是真的学佛,你真正过的是觉正净的生活,觉正净的生活就是诸佛菩萨的生活,你已经超凡入圣了;如果你不觉、不正、不净,你过的是六道轮回的生活,差别就在此地。大家要是搞清楚了,你才晓得《无量寿经》可贵,佛说一切经都灭掉了,还留《无量寿经》,很有道理,因为一切经的精华都在《无量寿经》上,不要讲经文,经题就足够了,真正通达明了,那他就得度了,就超凡入圣了。

 

希望我们同修都能够明了,都能够珍惜,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与觉正净相应,果然与它相应,一定要真的看破,真正放下。如果你还有一丝毫的牵挂,还有一丝毫的为自己,就不相应了,三个字都没有了,一条没有了,三个都没有了;一条得到了,三个都得了,它是‘一而三。三而一。’,不可能说我得一条,那二条我还没有得到;我得了二条了,还有一条没做到,这个都是自己欺骗自己,自己不了解事实真相。

 

明天我们再继续谈这个问题,希望我们都能够在生活当中得到真实的受用,今天时间到了,谢谢诸位。

 

第三天

 

诸位法师、诸位同修:

 

今天晚上我想跟大家谈谈我们道场发展的方向与目标,一个道场如是,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也不例外,世间人总希望能够兴旺,能够安定,不断的向上去提升,这个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往往事与愿违,这是什么原因?我们必须要把原因找到,把这个原因消除,我们这个愿望就能圆满达成。

 

现在的道场确确实实跟古时候不一样,古代的道场真的是有道,现在只有场,没有道了,所以事与心违,不是没有道理的。什么叫做‘道’?简单的说‘道’就是我们的看法、想法、说法、做法,与事实真相相应,这就是‘道’。事实真相就是《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能与实相相应就是‘道’,也是诸佛菩萨所行之道。如果与事实真相相违背,道就失掉了,失掉了也可以叫做‘道’,它不是觉悟的道,是一个迷惑颠倒的‘道’,迷惑得严重的就是三恶道,那也是道,如果这个场所当中修三恶道,那就麻烦了。

 

佛告诉我们,不但三恶道不能够修,三善道也不好,都不能够解决问题,所以必须要超越六道,六道上面是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这才称之为‘正道’。由此可知,六道里的道都不正,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所以学佛的同修必须要以超越六道轮回为我们这一生努力的目标。

 

而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说事实真相要搞清楚。前面跟诸位说过,六道是严重的执著而变现出来的。六道之外的四圣法界也不是真实的,是从分别里变现出来的,有分别而没有执著,这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包括十法界里的佛。

 

十法界里有佛,这里的佛正如天台家所说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属于十法界的,没有能超越。别教超越了,别教的地上菩萨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超越了。别教也有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佛。由此可知,别教的佛只破十二品无明,四十一品无明,他只破十二品,相当于圆教第二行位的菩萨。圆教初住菩萨就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初住在断惑证真上来说,等于别教的初地;初行位的菩萨等于别教的等觉,二行位的菩萨等于别教的佛果。诸位看看天台家所说的,你就明了了。

 

所以十法界里有佛,藏、通是在十法界,没有能超越,也就是说他的分别没有断干净。分别、执著如果完全断干净了,这就超越十法界了,这就是《华严经》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就不是凡夫了,也不是权教、二乘,他是真正的菩萨。佛法里常讲权教、实教,‘实’就是真实的,破一品无明以后就是真实的,未破无明以前都叫‘权教’,权教不是真实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然后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佛的教诲。

 

佛教我们开权显实,要把权小凡夫的结解开,然后显出真实;真实是我们本有的,所以我们确确实实有份,不是没有份,真的有份。通常大乘法里讲的迷悟,十法界是迷,六道里迷的更深,一真法界那就是悟了。悟了才有一真,迷了才有六道,才有十法界。

 

但是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讲的好,他老人家说:‘本觉本有。不觉本无。’,这二句话非常重要。本觉本有,我们当然可以证得,换句话说,我们应当作佛、作菩萨。不觉本无,不觉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本来没有,本无,我们当然可以断掉的;本来有的,一定可以证得;这两句话保证凡夫能作佛。

 

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信心,不仅是净宗要求信愿行这三个条件,说实实在在的话,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不讲信愿行?所以一般人提到信愿行,哦,这净土宗讲的,其实任何一个宗派,你要是没有信、没有愿、没有行,都不能成功;禅也好,密也好,教也好,都是建立在信心上,愿力推动你认真的修学,没有愿力,你的修学就松懈了,你就不能精进了,所以一定要大愿。

 

大家都晓得大乘法建立在大菩提心的基础上,什么叫‘大菩提心’?大菩提心就是大愿,所以有真信、大愿,我们的行自然就相应了。

 

可是难题来了,我们对于大乘经论也有相当时间的涉猎,但是我们的烦恼习气断不掉,有很多同学说:‘我知道,但我做不到啊。’,知道而做不到是真的吗?他相信是真的,我不相信;我觉得你没能做到是因为你的知不够透彻,知要是透彻了,那有做不到的?那怎么办?再向经教里去深入。

 

所以研究经教,佛的标准是要深解义趣,你对于经教解的够不够深,经中讲的义理,讲的趣向,你到底能够体会多少?你到底能够了解多少?你今天之所以做不到,就是你理解的不够深、不够透彻,真正了解有深度的透彻了,那有做不到的?

 

佛法,说实实在在的,它真的是知难行易,这一点都不假,也就是说深解义趣难,凡夫成佛容易,一点都不难,只要把那个念头转过来就成就了。什么念头?《金刚经》上讲的好,‘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这是念头,你转过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就成佛了。

 

你看,这四相就是分别、执著,你分别这四相,你不能超越十法界;你执著这四相,你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我们今天这四相坚固的分别执著,虽然听到佛这么讲,也有道理,可是我们还是分别执著。这个原因就是刚才讲了,我们对于‘四相非相’了解的不够透彻,真正透彻了,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再问,解决之后还有没有我、人、众生、寿者?给诸位说,明白之后还是我、人、众生、寿者,宗门里有句话说,没有开悟的时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开悟的时候,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了以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细细去玩味这三句话。

 

悟后的境界是什么?起心动念再不为自己了;没悟之前,起心动念是为我;在我们出家人是为我的道场,这没悟啊。悟了以后知道‘万法皆空,了不可得。’,那悟后怎么办?悟后就要实现你的大愿,你曾经发了愿了,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要去实现度众生的愿了,你不能说话不算话,这个时候要兑现,因此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为众生,不再为自己了。

 

虽然为一切众生,要像《金刚经》上所说的,‘度无量无数众生,而实无众生得度者。’,怎么‘实无’?心里头若无其事,绝不执著有能度、所度,你一有这个念头,就堕落了,你就没有觉悟了,悟了的人决定没有这个执著。所以悟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与一切众生和光同尘,而为一切众生示现一个最佳的榜样,演戏演给众生看的,目的是帮助众生开悟。

 

无论你在那一行,无论你做什么工作,你对社会、对众生都是行菩萨道,都是修菩萨行;菩萨道、菩萨行不需要出家,如果说一定要出家才能修菩萨道,行菩萨行,那你就又有分别执著,你所修的还是六道行,凡夫行,不是菩萨行。

 

我们看《华严经》,最近我们所讲的《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大家听到这个名词,不要误会,你们平常看到《普贤菩萨行愿品》只有薄薄的一卷,那一卷是最后的一卷,全文一共有四十卷,这里面分为二部份,一部份是本会‘如来会’,一部份是末会‘菩萨会’,末会里面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本会的经文有三卷,末会的经文有三十七卷。

 

我们这一次选讲这部经,我们从末会讲起,末会里第一个单元是‘文殊菩萨十信章’,文殊菩萨代表十信位,往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按照这个次序,有五十三位善知识出来代表,但是文殊的十信是根本,是基础。可见得修行要从‘信’入门,你的信没有根,没有力,你就没有办法修学。你看大经里常讲的五根、五力,五根、五力第一个就是信根、信力,信由根生出力量,然后才能去参学。

 

讲了一个‘信’,其余四条就没有了吗?信后头有进、念、定、慧,说一个,这五条都具足。所以什么时候有资格出去参学?必须有五根、五力,然后才有资格出去参学,善财童子在文殊菩萨这一会里,他学什么?就是成就了五根、五力,然后老师劝他出去参学,他如果没有根力就不能够出去参学,这就是一定要跟著老师,你自己没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怎么可以去参学呢?我们读《华严》要向这些地方去体会,这说的是理,理要清楚,要明了我们修学的方向、目标,就不会错误了。

 

理懂得了,事要渐修,我们不是上上根人,说实在话,我们都是中下根人,中下根人的修学在事上一定是循序渐进,按照次序,一步一步的往前进。这个顺序是什么?我们不能不清楚,佛在《观经》上给我们讲的三福,那是修行的根本,修行的基础。佛说的很明白了,这三条是‘三世诸佛净业正因’,这个话说得够明白、够清楚了。

 

三世是过去、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从那里修起?从这个基础修起。当然一切诸佛修行证果成佛,绝定不是只修一个法门,种种法门都能成佛,都能成菩萨,换句话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的根基在那里?就在这个三福。我们今天修行功夫不得力,你要是问原因,我们没有在基础上下功夫,好像盖房子,天天拼命盖,画图样,费尽心思在那里盖,盖没多高就垮掉了,什么原因?没有打地基,没有基础啊,我们是犯了这个毛病。

 

再看看古来的这些大德,诸位看《高僧传》、《居士传》,《》里还有《善男子善女人传》,你去看看他们,这其中许许多多三年五载、十年八年就成就了,有的开悟了,有的证果了,有的得定了,统统都有成就;我们今天修行的时间比他们长,长的太多了,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就?如果不从这个地方反省,不从这个地方检点,我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实实在在是不可能。

 

能在这个里面去找原因,把它的原因找出来,然后再把这些原因消除,我们才有希望。所以真正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循序渐进,我们躐等,好像盖房子,我不要地基,不但不要地基,第一层我都不要,我要直接盖第二层,你能成功吗?不可能的事情。我们今天学佛就是这个干法,错误毛病都犯在此地,没有从三福做起。

 

而实在说,在大乘佛法,无论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达到终极的目标,都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就是三福的完成,就是三福圆满,我们怎么能够轻视?佛说三条,实在说,这三条把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都包容在其中,正是《华严》所说‘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三福是一,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是多,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那你就晓得三福的意思深广无尽。

 

第一句教我们‘孝养父母’,我们有没有认真去做?以‘孝’这个法门为主,其它所有一切法门都是伴,佛法里讲‘主伴’。佛法说‘一’是‘任一’,不是‘独一’,讲‘独一’这是错误的。任何一个法门都包含一切法门,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佛法是圆融法,佛法确确实实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法,无障碍法。《普贤行愿品》的品题全文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无碍的境界,这是所入,就是一真法界。

 

用什么方法入呢?普贤行愿,这是‘能入’,后面要晓得能所不二,你要是把能、所分成二截,那你就是入不进去了;你要晓得能所不二,那你就真的入一真法界了。所以有能所就入不进去了,‘能所’这个念头没有了,当下就是。

 

所以孝就是一法,这一法涵盖一切佛法,你能把这一法做圆满了,那你就成究竟圆满佛。由此可知,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未破,换句话说,等觉菩萨对于孝道还欠缺一分,尚未圆满。

 

孝,要怎么做?要学究竟圆满佛,这才是修这个法门,不但要养父母,养父母是不是我自己的事情?是我家的事情?是我的事情?你要是有这个念头,你是世间的孝,你不是学佛。佛法里的‘孝养父母’是怎么说法?我要做出孝养父母的样子给一切众生看;一切众生不孝养父母,我要做出孝养父母榜样,我不是为我自己,也不是为我家,是为一切众生;你看,就是这个念头不同而已,这就是佛法啦。

 

为我、为我家,这是世间法,为什么?你有妄想、分别、执著,而为一切众生,这就是菩萨道,这就是菩萨行;好像唱戏表演,是表演给观众看的,不是给自己看的,这个法界就是个舞台,诸佛菩萨在那里演戏给九法界众生看,帮助他们破迷开悟,用心完全不一样,诸位细细去体会这个意思。

 

所以孝养不仅仅是对于物质生活要照顾周到,特别是在这个时代,大家把孝道都忘掉了,我们学佛的人要特别在这上面加强,这叫‘学佛’。如果你不孝顺父母,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你一天磕三千个大头,都没有用处,全是假的。所以要记住,诸佛菩萨是给众生做榜样的,我们为佛弟子,学佛菩萨也要学做社会大众的榜样。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想这个做法可不可以给这个社会做模范?这就是个标准;如果不能给社会大众做模范,这个念头就不能生,这个事情就做不得。如果这个念头、这个事情可以教一切大众做榜样、做模范的,我们这个念头可以动,这事情可以做。正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佛法是通情达理的,这是佛法的好处。

 

如果真正不晓得怎么做法,就细读《华严》,里面理论、方法、境界说的透彻,后面还带表演,善财童子和五十三位菩萨作出榜样来给我们看,教我们怎么个学法。实在讲也就是教我们怎样生活,怎样过日子,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一部《华严》就讲这个。

 

这个‘怎样’里头有个标准,什么标准?佛菩萨的标准,教你怎么过佛菩萨的生活,佛菩萨是觉悟的生活,智慧的生活,不但是智慧,是究竟圆满智慧的生活,究竟圆满智慧的工作,无论你做什么工作,都能够达到究竟圆满;处事待人接物、日常应酬也都达到究竟圆满的智慧,我们过的就是佛菩萨的日子,过的就是真正觉悟的生活,不是迷惑颠倒,不是天天在那里造业。

 

你要是不过佛菩萨的日子,那你就要过凡夫的日子,凡夫的日子不能不造业,《地藏经》上说的很好,‘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为什么?因为他过的是凡夫的生活;凡夫就是自私自利,这个观念大错特错了,病根在那里?病根在凡夫牢牢执著有个‘我’;所以佛一开端就要破除我见,‘我见’就是执著「我’的这一个成见,佛讲这一个成见是错误的,这个成见是虚妄不是真实的,没有我,你执著这个‘我’,就错了。

 

初学佛的人如果听说没有我,他就慌了,那还得了吗?那我学佛学了一辈子,以后成什么?凡夫执著的这个‘我’,确实没有;但是,你若是觉悟之后,有真我。你看大乘佛法里讲的‘常乐我净’,这四字是真的,不是假的;可是你在迷时而未觉悟之前,‘常乐我净’是有名无实,这四个字完全没有,六道里没有,跟诸位说,十法界里也没有,一真法界里才有,佛说的。

 

在一真法界里,你成就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法身里有‘常乐我净’四净德,般若里也有常乐我净,解脱里也有常乐我净。所以舍掉这个假我错误的执著,后头就是真我,真我是自性,真我就是法身,真我就是真实智慧,般若是真实智慧,自性里本具的;解脱就是大自在,是自性里本具的德能。

 

所以我们从那里做起?从‘孝养父母’做起,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想一想,我这样做能对得起父母吗?能给众生做个好样子吗?假如觉得这是不应该的,我们念头就不会动了。佛法不要别人来约束我们,自己起心动念自自然然有约束。

 

不但养父母的身,也养父母之志啊,也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愿望,养父母之心,你才能够尽孝。可是父母如果没有智慧,像《无量寿经》上说的‘先人不明’,没有智慧,我们怎样养他的志?怎样养他的心?他的志是希望你天天赚大钱来奉养他,他的心是天天要享受五欲六尘,那怎么办?我们是不是也要养他?

 

对的,还是要养;在孝养当中,这‘孝’就重要了,如何能去感化他、启示他,让他觉悟,这就是高度智慧了,这就不是愚痴了。恒顺当中要有智慧,不是感情的,这里面有善巧方便,这才能真正帮助父母,使他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过得很快乐,来生绝定超越轮回。再告诉诸位,要超越轮回,一定要往生净土,你这个孝养就圆满了。

 

有很多儿女学佛了,父母不相信,父母非常反对,这种情形,我们看得太多太多了。有很多同修来告诉我,我也就跟他讲,我说:‘你不是真学佛,你不懂佛法。’,如果你真的学佛,真的懂佛法,你的父母一定欢喜;纵然不学佛,他绝对不会反对佛法,换句话说,你自己没依教奉行,没有能够表现一个觉悟的样子给你父母看,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不知道就要认真的学习,学了之后,明白了,一定要在生活当中做到,谚语常说‘家和万事兴’,父母年岁大了,所忧虑的多半是儿女,作儿孙的人如何能做到一家、一族和睦相处,这是大学问,这个要真实智慧。把一个家庭,把一个宗族变成一个道场,你仍没改变身份及生活方式,却做了菩萨就成佛了,这是佛在大乘经里教导我们的。

 

佛法的殊胜,佛法的好处,你要是不深入经藏,你不会知道;我们今天对于这个好处都没有尝到,实在讲呢,我们今天学佛只接触到佛法的一点气氛而已,只在边缘,没有真正的接触到;真的接触到了,你的生活一定是法喜充满,你快乐自在,佛法讲的离苦得乐,这句话是真的,不是骗人的。

 

所以我们要从孝亲尊师下手,尊师不是对老师形式上的恭敬,不是的,要依教奉行,老师教导你的要认真去做,佛法建立在孝亲尊师的基础上,所以它是师道,不是宗教;而余道又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孝养父母’是第一句,‘奉事师长’是第二句。你要是不知道这个大根大本,你到那里去学?

 

‘慈心不杀’就是孝敬的发扬光大,真正的慈悲心是建立在孝敬的基础上,然后才能够完成十善业。今天我们大家都念十善,问起十善,个个人都答得出来,虽然答得出来,你为什么做不到?就是你没有前面那个基础,你有前面那个基础,十善你很容易做到,不难。

 

这是第一福里头的四句,是根本的根本,从这个基础上建立佛法,所以第二福开端‘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是佛法,佛法建立在世法的基础上,而大乘又是建立在小乘的基础上,第二福通达小乘。

 

‘受持三归’,我们今天佛法的衰,衰到今天这个样子,几乎把佛法灭绝了,道理在那里?不知道受持三归,三归的传授就传错了,变成什么呢?归依一个人了,你说糟糕不糟糕?这种讹错由来已久了,我们读禅宗六祖大师的《坛经》,六祖大师当年在世传授三归,他已经不说‘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说‘归依觉。归依正。归依净。’,六祖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了,在我们想像,必定是在那个时候已将‘佛、法、僧’开始有误会了。说佛就想到佛像,说法就想到经典,说僧就某一个法师,这就错了;所以他用觉、正、净,他不用佛、法、僧,这是一千三百年前哪,你才晓得由来已久。

 

明末清初,你看蕅益大师讲解三归,他老人家就提出来,归依僧是归依僧团,不是归依某一个人;他说这话,当然表示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多错误了,从六祖到蕅益大师,相去约五百多年;到民国印光大师,你看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第八篇里,他老人家讲的传授三归五戒,说到末后有一段,他说传授三归不是归依我一个人,‘归依僧’是归依僧团,不是归依某一个法师,你要是认为某一个法师是我的归依师,这就大错特错了,可是现在积非为是,大家错了就对了,固然有一些事情可以说大家错了就对了,这三归依大家错了,不对了啊。

 

怎么不对呢?你学佛开头错了,你这一生就错到底了,说实在话,到最后如果不归依阿弥陀佛就没救了,如果你最后还晓得归依阿弥陀佛,那还有办法,还能带业往生。可见这个事情严重,现在传授三归都传错了,授受错了;五戒授受也错了,错得太离谱了;我们学佛从根本上就出了差错,那里能有成就?所有一切法门,绝定不能成就。幸亏还有一个念佛带业往生,虽然你三归错了,受戒也错了,你能老实念佛,相信西方净土,你还有救。

 

可是诸位要晓得,除了这个法门,你搞任何法门都不能成功,你要是不相信,试试看。任何一个法门都是要断贪嗔痴,都是要断见思烦恼,你有没有能力断?在我看,不但不能断,见思烦恼天天增长啊,那怎么能成功?所以理要晓得,事要清楚,然后我们认真的改过自新。现在大家都知道归依三宝是归依觉正净,归依自性三宝,这是正确的。

 

自信三宝之外,有住持三宝,形象的,形象三宝是什么作用呢?让我们看到这个形象就想到自性三宝,它的作用在此地,这就叫‘回头是岸’。看到佛像马上想到自性觉,你看这不是回头了吗?观音菩萨在楞严会上所讲的他修行的方法,他用的功夫是‘返闻闻自性’,见到佛像就想到自性觉,这就是‘返闻闻自性’;见到这一切经书,就想到自性正,自性正是法宝;看到出家人就想到自性清净,自性清净是僧宝。

 

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不是说不能接触,可以接触,接触之后要回头,不要被它拉跑了,回头是什么?修清净心,六根清净,一尘不染,外面境界清清楚楚,里面绝定不染著,这叫‘自性净’,这个是僧宝。

 

我们有没有回头?归依的‘归’就是回归,‘依’就是依靠,从六根接触外面境界当中,你要知道回头,依靠自性觉正净;昨天跟诸位说过了,自性觉正净就是《无量寿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是自性净,‘平等’是自性正,‘觉’就是自性觉,这就是自性三宝。

 

我们今天最大的一个毛病就是习气业障太重了,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心就被境界所转了,跟著跑掉了,回不了头了;可是佛教我们学佛,就是要能够回转头来,那你就叫‘学佛’;你要是回不来,就不叫‘学佛’了,就搞六道轮回,搞妄想、分别、执著去了。回过头来就是觉正净,远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这叫‘学佛’。

 

所以我们想想,我们到底学的什么佛?说每天念多少经,那叫学佛,假的;念佛念十万声佛号,人家还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你念经同样是枉然哪。要紧的是六根接触外面境界要知道回头,那你就真的归依了,你真的会回归了,真有依靠了,依靠觉正净三宝。

 

所有一切经论都是解释说明觉正净三宝的体、相、作用,一切经就说明这个,所以一切经叫‘内典’,它是说明我们自性的体、相、作用的,不是说外面东西的。这样去读诵大乘,你就会起作用了,你念了就晓得怎么受用了,怎样把这些东西都变成我的生活,都变成我的工作,那你就叫行菩萨道,修菩萨行了。

 

如果不会,那最好的方法就是读《华严经》,这是过去弘一大师,你看弘一大师在许多著述里面告诉我们,他特别提到知识份子,修学大乘应该从那里入门?他老人家的建议是《华严经疏钞》,清凉大师的注解。他说的没错,说的很有道理,这是个过来人。

 

现在人又有障碍,障碍在那里?不读古书、不读文言文,经是古人翻译的,注解的清凉大师是唐朝时候人,所以现在变成什么麻烦?文字就成了障碍,从前读书人看这个东西,文字上没有障碍,现在我们在文字上有障碍,这个事情就麻烦了。所以诸位要想深入经藏,先学文言文,你这个文字障要先破掉啊,文言文修学的方法没有别的,熟读古文,从前李老师教我们熟读古文是用《古文观止》,选五十篇熟读,你就有能力看文言文;你能熟读一百篇,若能背过更好,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这是李老师当年给我们订的标准。

 

所以我在国外劝大家念《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四十八品距离五十篇只差二篇,差不多,可以接近。所以你们熟读《无量寿经》,把《无量寿经》当古文来读,其实《无量寿经》的经文比古文浅得多了,你要能熟读的话,有好处,把它当国文读。特别是你们自己的小孩,在外国要学中文,外国人也不糊涂,那个眼睛是雪亮的,眼看著中国强大起来了,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天下,所以现在许多的外国人认真的在学中文。

 

不要说别的,经济力量的蓬勃发展,在底下一个世纪,中国是第一,这么大的市场,那个国家都想到中国去赚点钱,你不懂中文就吃亏。所以现在我们看到许许多多国家地区都在很认真的学中文,你们的子弟在美国如果不受中文教育,将来的亏就吃大了。

 

那中文从那里读起呢?读《无量寿经》,读它的第一好处是认得中国字,中国的言语不会忘记,认识中国话、中国文字;再一个好处是因为本经是古人翻译的,很浅的文言文,这文言文也学到了;另一个好处,本经是大乘佛法的菁华。所以你教小孩念这个,一举四得,把这部经当作国文来念,也可以跟他来研究讨论,作为浅显的讲解,对他的确有好处,从这个基础,然后你才能契入大乘佛法。

 

大乘佛法里的特色,第一个就是‘发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古德说的很明白,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这话讲的没有错。四弘誓愿是有次第不能颠倒的,首先教你发大心,把心量拓开,不要再起心动念只想自己,心量那么小,那不行,那不是真心,是妄心,这个在前面都跟诸位说过了。

 

妄心是什么?思想,是虚妄的,我叫诸位把‘思’上面那个格子、界限拿掉,‘田’是界限,是分别、妄想。‘想’是心里头有个‘相’,相从那里来的?从执著来的,你把那个‘相’拿掉,剩下的就是真心。妄想、分别、执著是‘思想’,今天常听到‘某某思想’,这糟糕了、坏了,有思想就是有妄想、分别、执著,你要把思想拿掉,剩下的就是真心,真心显露那就是菩萨心,这个心里头才众生无边誓愿度,没有分别,没有界限,没有执著。

 

你要有这样的心量,大家常常在课诵忏仪里念到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思想则不行啊,范围很窄小,包不了太虚,也就是说要把我们的成见拿掉,不要有成见。心量拓开了,也就是我们起心动念不仅为这个社会,为九法界一切众生。

 

然后从那里修起?从断烦恼修起,烦恼未断,绝定不学法门,这个诸位要记住,清凉大师在《华严经》注解里说的很好,烦恼不断而修学一切法门,后果是什么呢?增长邪见。所以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断了,修一切法门是增长智慧,那不一样啊。所以断烦恼放在第一,烦恼没有断之前,古大德的教学是一门深入,学经教学一部经;你想想为什么学一部经?一部经能够帮助你断烦脑,二部、三部就帮助你增长邪见,断不了烦恼。

 

一部经是将心定在一个位子、一个方向上,容易得定;定能伏烦恼,定功深了就开智慧,智慧一开就转烦恼,把烦恼转成菩提,烦恼就没有了,然后才法门无量誓愿学。

 

你要明白这个道理,现在就开始法门无量誓愿学,前面二条不要,你不是在造空中楼阁吗?这明明是四个阶段,前面二条不要,你不就躐等了吗?好像盖大楼一样,第一、二层不要,我盖第三层,那有这种道理呢?现在学佛,错,错在那里?我们认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们自己不犯这个错,所以一定要从三福认真的学起。

 

大乘发菩提心后接著是‘深信因果’,这我讲的很多,深信因果不是别的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然后才是‘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你看总共十一句,前面十句是自利,后面一句是利他;自利绝定利他,利他就是自利,我们的修学才有指望,我们的前途才一片光明,你在生活工作上才真正得到法喜充满,常生智慧,你不会生烦恼,有高度的智慧,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做的圆满,都能做的成就。

 

今天时间又到了,我只以这一点点自己修学的心得、经验提供给诸位同修作参考,谢谢大家。

 

附录  家庭主妇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菩萨道

 每天做同样的工作,一定会觉得很厌烦。尤其是家庭主妇,好像永远没有解脱的一天,许多人都觉得苦恼。假如能将观念转变过来,就会做得非常快乐。凡夫观念中执著有‘我’,我在做,我好辛苦,我为什么替他们做,愈想烦恼愈多。若学菩萨道,发大誓愿普度众生,他的想法看法就不一样了。

 行菩萨道,第一要修‘布施波罗蜜’。主妇菩萨在家庭里为一家人服务,就是修布施波罗蜜。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财施有内财、有外财。外财是指在外面赚钱,供养一家人生活。内财是用自己的体力、智慧为一家人服务。在家事里做出圆满的三种布施。你将家事整理的井井有条、干干净净,使家人生活舒适,让邻居羡慕,这是‘持戒波罗蜜’,持戒就是守法。你能有耐心的做,不疲不厌的做,即是‘忍辱波罗蜜’。每天还要改进,希望明天做得比今天更好,就是‘精进波罗蜜’。虽然每天做很多家事,心地清净,一尘不染,即是‘禅定波罗蜜’。清净心中常生智慧,法喜充满,是‘般若波罗蜜’。于是觉了,原来菩萨的六波罗蜜,就是擦桌子、扫地、洗衣、煮饭圆圆满满的成就。这就是《华严经》善财童子所表演的学菩萨行,修菩萨道。

 你将家事做好了,即是作世间所有主妇的榜样,一切家庭的榜样。这就能度邻里,推展开就能影响社会、国家、世界,乃至尽虚空遍法界。这才晓得菩萨在家里扫地、擦桌子、煮饭、洗衣,原来是在做度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的大愿大行。这是学佛、是正念、是诸法实相。若能如是观,则法喜充满,如何会起烦恼!佛法的修学一定要落实在生活中;不落实在生活中则没用。

附录  精要十念法

 

谨提议以  净空法师宣说之简要必生十念法,为净宗学人今后之一般自修与共修之常规。兹说明于后:

 

自修者,即是日中九次之念十声佛号法。是日晨起与睡前各一次,日中三餐各一次,午前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午后开工及收工各一次,共计九次。每次称念十声四字或六字弥陀名号,原有日常定课可照常行之。

 

共修者,凡讲经、开会、聚餐等无特定仪轨之集会,在共同行事之始,而行此十念法。亦即是约同大众合掌同声称念十声‘南无阿弥陀佛’,而后始进行讲经、开会、用餐等活动事宜。

 

按此自修与共修之十念法,有其特殊之法益。试举如下:

 

一、此法简单易行,用时少而收效宏,确实而切要,可久且可广。

 

二、为‘佛法家庭’之具体有效方法。例如:于家庭中三餐时行之,则举家之成员或信或不信皆蒙摄持不遗。且有佛化亲朋邻里,普及社会之大利益在。

 

三、以简单易行,一日九次,从早到晚,佛气不断。一日生活之中,佛念相继,日复一日。久能如斯,则行人之气质心性将呈逐渐清净,信心与法乐生焉,福大莫能穷。

 

四、如能随顺亲和,称念十声佛号,便有袪除杂染,澄净心念,凝聚心神,专心务道,以及所办易成,所遇吉祥,蒙佛加佑,不可思议等等之功德。

 

五、自修与共修,相资相融,资粮集聚,个人之往生在握,而共同之菩萨大业,亦共成焉。

 

六、此法可以二法名之。

 

一为‘净业加行十念法’,是对己有行修定课者言,因此法是在原有之课业上加行之故。

 

一为‘简要必生十念法’,是指适于目前以及今后净业学人中大部分无定课者言。因现今社会递变,匆忙无暇,局碍多难故。而此法易集资粮,信愿行之,平易圆具。而‘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标准,亦甚符合无缺。

 

因每次念佛时间短,易摄心及不懈怠故。又以九次念佛之功行,均衡分布贯穿全日,全日之身心,不得不佛。亦即全日生活念佛化,念佛生活化。

 

总而言之,此法简要而轻松,毫无滞难之苦,如此法大行,则净业学人幸甚!未来众生幸甚!诸佛欢喜。

 

南无阿弥陀佛

 

一九九四年诸佛欢喜日美国净宗学会四众同伦敬劝

 

返回[河池凤凰寺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河池凤凰寺网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