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二十三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二十三章  道人挑大担

 

‘无念知境’,无念以后不是不知,是全知,换句话说,几乎达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过去曾经上过显密圆通修证法门的课,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师、法眼宗的重要性。像我们手里这部书《宗镜录》,是净土宗也是禅宗大师的著作,他从禅宗出来,他的系统是法眼宗。法眼宗的传承很快就断绝,为什么?因为太难!换言之,法眼宗在用功、证道上的要求非常严格。上次提到法眼禅师的诗偈:‘理极谓,如何有喻齐。到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有人研究中国禅宗,尤其禅宗祖师们的诗偈,认为几乎与弥勒菩萨的《瑜伽师地论》的大智慧一样高超,有时一首偈子的涵意包含甚广。

 

‘理极忘情谓’,理到了极点、悟道了!‘情’、妄想、‘谓’,无话可说。

 

‘如何有喻齐’,什么比喻都不需要,没有一个比喻可以与它相比。

 

‘到头霜夜月’,文学的境界也是悟道的境界。冬天清、冷、静、寂的霜夜,月光遍照,整个天地都空了!

 

‘任运落前溪’,清光一照,百尺竿头还是落到平地。

 

‘果熟兼猿重’,虽是写景,理到了就是功夫,树上的果子熟了,猴子偷摘果子。猴子、果子挂在树干上,树枝因承重而弯曲。猴子代表心猿,果是道果。理论、功夫到了,自然果熟,心境自然到达庄严的境界。

 

‘山长似路迷’,这是大家都能体悟到的,你们用功的情形就像扭秧歌,今天进三步,明天退两步;这两天进步一点,一会儿功夫却又跨掉了。修道这条路程非常遥远,有时疑似无路可走,越修越糟糕,在进步中间是有这种感觉。

 

‘举头残照在,元是住居西’,描写夜晚的景色,也是修证到的境界,原来还是自己本来的那个房子。‘西’也可以解释成原来又是归到西方,这个西方并不一定完全代表极乐世界,也可以代表心地法门,本来清净。这里是真净土。‘举头残照在’完全到了家;‘元是住居西’原来就是自己的故乡,我的本家就在这里。

 

这是法眼禅师陈述悟道境界偈颂,法眼宗是禅宗的一大宗派,永明寿禅师是法眼禅师的徒孙。

 

这里强调理与事的重要,我们要切记法眼禅师‘果熟兼猿重,山长似路迷’这两句偈。大家在用功阶段,有时反而觉得自己在退步;走一段长途,往往会觉得疲劳而没有勇气再走下去,不晓得何时到家,好像走错路!其实没有走错,只要一想到法眼禅师这句话:‘山长似路迷’,便能不退道心,锲而不舍地修去。

 

客尘不住主人家

 

‘或事观对于事寂,谓观于一境,心不动摇也。或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事观,事寂;理观,理寂,这里举出相对的道理。以华严宗的修法,或者以事观对于事寂,修持的功夫到了,智慧也到了以后,—切达到寂灭涅槃的境界,自然空,不需要你求个空。那么,走哪一条路线呢?是观心法门的道理。‘观于一境,心不动摇’,妄念来也不拒、去也不送;来不迎、去不追,就是一心坦然而住,心不动摇,理与事一齐到。这是华严的圆教,也是禅宗入手功夫最痛快的地方,随时随地在观心。《楞严经》比方我们此心是主人,一切妄念是客人,叫客尘烦恼,主人端端正正坐在屋内看著门,客人来了也不起立迎接;客人走了不相送,一切是不动不摇,何必跟妄念打交道!《楞严经》再三提到客尘烦恼,你越理它,烦恼、妄念越多;只要主人做得了主,客尘烦恼自然有尘埃落地的时候。这个法门是事观对于事寂,观于一境,心不动摇,当然这个法门相当高,一路到底就可以到家,甚至到达即生成就。然而大家走这个路线容易起怀疑的原因何在呢?也就是法眼禅师所讲的‘山长似路迷’。学佛修道者常有一种做生意的心理,贪心,都想今天做,明天就会,最好今天做今天就会,一修就成功。修了两、三天不干了!划不来!浪费时间!不晓得他准备把多余的时间拿去做什么用!实际上只要一心一路下去,抛弃了时间、空间的观念,就可一路走到底;中间偶然起疑,就要能自觉。这个疑不是对佛法、道理的疑,而是对自己怀疑起来,这是要命的!人最大的敌人是对自己怀疑,尤其修持的人,在理上不透彻的,容易犯这个错误!

 

‘或理观对于理寂,亡心照极也’,这是最后,最好是智慧成就,以理来观,透过智慧成就,自然到理的大定。‘理观对于理寂’,此时无心无念,自然到达无心地。不论小乘、大乘,无心地是修极果的基本道理。‘亡心’,心没有了;‘照极’,照见五蕴皆空,空到极点,就达到观自在的境界。

 

按著他引用经论来说明:

 

心空能见十方刹

 

如《百门义海》云:‘明出入定者,谓见尘性空;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

 

他特别抽出《百门义海》这部经论的精华,书中说:真正明白出定、入定的道理,‘谓见尘性空’。此话怎讲?怎么叫真正入定?怎么叫真正出定?你不要认为两腿一盘、眼睛一闭、昏头昏脑、摇头摆脑,坐在那里黑洞洞地一钻就是入定,那是落昏沉,绝不是入定。虽然两腿可以盘上一天、十天,都没有用,都在昏沉中。什么叫入定出定?‘谓见尘性空’,六根六尘,包括物理世界,也包括肉体,真正入定,没有肉体的感觉了。你说对啊!睡著了也没有肉体的感觉,但那是大昏沉。肉体是四大的尘,所谓没有肉体的感觉,是与太空一样相合一,完全空灵了,这个称之见道,不是眼睛的见,而是心地法眼见到尘性本空。那么见尘性空的人,真入定了,我们看不到这个人,因为他一念尘性空,整个四大肉体就与虚空相合,我们的肉眼无法看见。

 

‘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这个时候没有时间、空间的观念,不但功夫到了,十方世界中一切真实的理也到了极点,这个是真正的入定,接近所谓如来大定;也接近所谓楞严大定。

 

最近我听了很多奇怪的事,有学生说他学得一个楞严大定法,我说奇怪!楞严大定还有法可传?所以对于妄觉妄为的人,觉得连一笑也多余,只好听了就听了。这里顺便提醒各位,不要被求一个法、求一个名相所骗!那是自欺!真正定的原则、原理都说明过了。接著他又申诉理由:

 

然此见尘无性空理空时,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

 

这两句话是永明寿禅师加注的评论。永明寿禅师距今约一千年,言语、观念都有所差异,我们用现代话再叙述一遍。就是说,上面所讲的真正的入定,见到物理世界的空,乃至物理世界之尘无性的空,如此到达理空的智慧时,乃是十方之空也。这句话如何解释?我们晓得太空的空仍属于物理世界的空,不是明心见性般若性空的真空,这个观念千万搞清楚,佛法所讲的空,不是科学界所说物理世界太空的空,因为太空的空也是物质,是属于五大中的地水火风空中的‘空’,这都属于物理世界。至于本性、至性空的性空,不是物理世界,那是形而上的,非物理世界所能包含,但它包容了物理世界。一悟了物尘本空,等于是通达‘十方一切世界皆空。

 

‘何以故’,这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时创作的文字,中文文法倒装句,拿现代话讲:什么理由?

 

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

 

他说什么理由呢?‘由’字在古文写作中很重要,现代白话写作就不用‘由’。因为此心达空,心已不是我身中之心,而是十方之心,尽虚空遍法界。此十方之心,能见一方之一尘,亦同时可见十方的种种尘。十方之种种尘也就是此方之一尘,‘一多融通,同异无碍’。

 

‘定亦不碍’,这些尘尘刹刹的存在,不妨碍这个心不动。当你真理解,理透了,物理世界虽有障碍,照样入定。

 

‘事相宛然’,一切事实、现状很明显地摆在这里。

 

‘是故起与定俱,等虚空界’,这时入定、出定是同是时的,换句话说,入定与出定一佯,真正到达,这人随时随地都在定中,但也等于已经出了定,并不需要盘起腿来入定。有时候盘腿闭眼好像入定,其实都落在昏沉,不是真得定。真定的人闭眼、开眼都在定,是故起与定同时俱在,心相等于整个虚空,真正地空了

 

多少异同会心通

 

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

 

这是华严境界的名言。拿数理哲学来讲,若以数学来推测这个宇宙有多大,是无法推测的,然而真正地无法推测吗?非也。宇宙是个零,数学乃至最高的数理哲学,其基本就是一。千数万数起于一,第一个数没有动以前,有个数——零,这个零就是空;代表没有数,也代表无穷数、无量数、无边数,代表有也代表无,这个零有这样重要。所以,你懂了这个理,甚至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到达了西方极乐世界,因为一即多,一多无碍,不在乎你是否‘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或若七日’一心不乱,只要一念专精即可往生。它的原理就是‘一多融通’,一与多是一样的。‘同异无碍’,相同的意见、不同(或反对)的意见;相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本体上都是零,都是个空,所以说同异是无碍。

 

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别入一际起,一际入差别起,皆悉同时。一际成立,无有别异。

 

这些不需要多讲,文字一看就懂。换句话说,真由理上悟透的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境界上都可以达到定慧等持的境界。

 

‘一际成立,无有别异’。只有一点,成功了、到达了,中间没有差别、分异。

 

当知定即起、起即定,一与一切同时成立,出入无碍也。

 

这是华严境界所谓圆顿之教,顿悟、圆满了!

 

第五对,二利体用无碍。

 

第五个原则,相对地讲,‘二利体用无碍’。二利就是指自利或者利他。先自利还是先利他?是佛学界几千年来的争论。学佛的人,基本原则先自利,然后才能利他,自己还不能过河而想背人家过河是做不到的,所以先要自修,成功了再渡(度)人,这是一条路。另一条路,相对的理论,大乘道是先利他,宁可一切众生先成佛,我最后没有关系,这是真菩萨发心,先利他,自利摆在后面。这两派理论是尖锐的相对。还有一种理论是调和派,自修自利与利他同时并进,此乃菩萨道。这三条大道都可以走。

 

那么华严境界所言‘二利体用无碍’,可以说是圆融,自利利他,在体用两方面没有障碍,也没有先后同异之分别。

 

定力在自利利他的体用

 

谓于深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自利也。

 

这要注意了!真正学佛走大乘路线的人,定力、慧力的根基非常深。当然你要经过一段修持,使心理坚固,生起定心不乱的力量。所谓定心不乱并非打坐就叫入定,真正入定,你蹦起来在太空中、水中,飞机摔下来,肉体变成肉酱,你还在定中,那才叫定。要认识清楚,千万不要胡说,以为打坐是入定,那不相干。所以说‘深根起定心不乱,是体也’,这已经接近菩提道道体,是自利自修的功夫。你能够做到深根定心不乱,有这个自利,下地狱度人都可以,你到红尘滚滚中尽管去滚,随便滚到哪里去都能利他,因为你本身不论在哪一种环境中都能自利。

 

而不碍理舒于广境,是用也。人天不能知,利他也。良以,体用无二故,自利即是利他。

 

以这个定力入世,在轮回中变畜性、下地狱,有无数的化身不障碍,在理上永远舒展于深广的境界。‘于广境’,深广,六道轮回无所不包,这个是定力智天慧到的人,自利利他的妙用,到达了最高的境界。

 

‘人天不能知,利他也’。大乘菩萨道到了最高境界,有所谓‘顺行’,专修善法,像释迦牟尼佛这一生走的是顺行。有些大权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也就是佛,十地以上的菩萨是大权变,他能够使用权变,所以《华严经》上说,非十地以上的菩萨没有资格当‘魔王’;非十地以上的菩萨不能当治世的转轮圣王,因为这两种圣人与英雄,必须具备大权变的功德。他说大权变菩萨境界,有时候以‘逆行’,走相反的路线,表面上看起来很坏,其实这种境界不但人不能懂,连天人都不能了解。大菩萨起利他作用时,他究竟是何用心?要做什么?我们没有办法推测,因其所为超越了恒理,用常理或一般佛理推测,不属于他的范围。

 

‘良以,体用无二故,自利即是利他’究竟来讲,自利、利他二者没有分别,因为体用不二。所以自利也就是利他。

 

记得好多年前有位朋友问我一个问题,问题的背景必须先说明一下。我们知道天台宗是智者大师所创,其实智者大师之上还有慧闻传慧思,再传智者大师。智者大师的师父慧思禅师在湖南南岳,一辈子在峰顶住茅蓬没有下过山。志公问他,大师啊!你成了道,为什么不下山度人?他说何必下山!我就是在这‘三世诸佛被我一口吞尽,更没有众生可教化’,我度众生的事已经做完了。当年这位朋友问我这是什么道理?我说这个道理是大权变的境界,也就是体用不二,自利即是利他,后来他又再一次问我究竟怎么样?他还是参不透。我说参不透跟你讲第二样。我说因为慧思有个好徒弟嘛!这个徒弟当了中国的释迦佛,用不著师父出来。一个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够了!替他做完了!等于中国人有一幅对子说:

 

粗茶淡饭布衣裳,老夫耄矣。

治国齐家平天下,儿辈为之。

 

老年退休万事不管,这种事交给儿子们去做啦!老头子气派很大,以老卖老。这幅对于很妙!

 

慧思之所以不下峰顶,的确是‘气吞诸方’,有智者大师这么一个弟子就成了。假使我们当中能够找到这样半个学生,牙齿都要笑掉!连下巴都要笑歪了!

 

因此,自利即是利他,接著是结论:

 

声色场中三昧深

 

此上十义,同为一聚法界缘起,相即自在,菩萨善达,作用无碍。

 

以上所讲的十种义,义就是原理,修持的原理与定的原理。这十种原理有一个共同的大原则,‘一聚法界缘起相即自在’,整个法界是因缘所生,它所呈现的现象,在诸佛菩萨成就应用的时候有绝对的自由,顺行、逆行皆是他的权变。所以大权菩萨彻底成就地懂了这个道理,善于通达这个作用,没有障碍。

 

又经且约根境相对,亦应境境相对,谓色尘入正受,声香三昧起。

 

又依经典上说‘且约根境相对’,生理上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对外境色声香味触法(即物理世界),上次已经在《华严经》内义上提过‘根境相对’。他说现在也要引用‘境境相对’,每一个境界对境界。换言之,以现代观念来作说明,‘根境相对’四个字,是在我们生理与物理世界相对的中间,求证佛法的一个答案。而‘境境相对’呢?这个境不一定指物理世界物质的作用,物质与精神各有各的境界,比如我们看婴儿经常有他的境界,一会儿笑、一会儿皱眉头生气,你不能说婴儿没有思想。有些人在梦中又哭又笑又翘嘴,他有他的境界。精神病人也有他的境界。诸位在坐的人,尽管身体坐在这里听课,心里还是另外想到某一件事,有自己的境界。所以说境境是相对的,先要了解这个境界,这个境界也可以说是心境、意境,意识上的境界,也指物理的境界。‘境境相对’是讲色尘,色尘是物理世界。譬如今天男女老少穿著红黄蓝白黑的衣服齐聚一堂是一个境界;听到讲《宗镜录》的声音是个境界,这个境界就叫色尘的境界。现在每个人的身体是物理世界的因缘所凑合,因缘凑因缘,构成了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在佛学名词笼统地说就是色尘,也就是色法,物理世界的尘也可以代表物质。佛经用中文释译‘尘’这个字,翻译得真是无话可说、无懈可击,没有办法再翻译了!不管清净的东西,不清净的东西,对本性光明都是障碍,物理世界的一切都是尘,红尘、灰尘,总而言之谓之色尘。

 

‘色尘入正受’,这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境界。一般修显教、修小乘是避开人世间的色尘,所以小乘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大菩萨的境界则不然,他可以在色尘中进入定境,入到正受三昧,小可以在声色场中,歌厅舞厅,乃至于在战场上炮火连天中出三昧,或者可以在那个时候入三昧。物理世界的变化对他毫无障碍,不需要另求清净,这是华严最高的境界。不是普通显教也不是小乘的境界。

 

返回[河池凤凰寺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河池凤凰寺网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