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必修的课程

——四清净明诲

 

文珠法师讲述

 

第一清净明诲——戒淫

第二清净明诲——戒杀

第三清净明诲——戒偷

第四清净明诲——戒大妄语

 

我们学佛,无论目的是想独善其身,作个自了汉;抑或是想兼善天下,实行菩萨道,自利利他;都可以在佛所说的无量法门中,选择一科自己喜欢而又适合个性的,作一门深入的修持。唯独是戒、定、慧三科,是学佛必修的课程,一定要受持,而且是要终身受持。特别是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是出生定慧的父母,也是成就佛道的基层,所以学佛的人,绝对要依教奉行,不可或缺。

 

戒是甚么?戒是佛为弟子们所制定‘律己修身’的规则,凡是佛弟子,不管是出家在家,开始学佛,首先就要受持佛的禁戒;等如凡是公民,都要严格遵守国家的宪法一样。

 

戒有大乘的戒,也有小乘戒;有在家弟子应守的戒,也有出家弟子必须严格受持的戒。小乘将佛所制的戒,分为四级:五戒,八戒(优婆塞、优婆夷戒);十戒,(沙弥、沙弥尼戒);具足戒(比丘、比丘尼戒);大乘还有在家菩萨戒,出家菩萨戒,以及三聚净戒等等。其中以五戒为基本,以三聚净戒为最高层。若然受持五戒不清净,不得进而求受沙弥戒、具足戒、与菩萨戒。

 

戒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四科的分别;戒法,是指佛所制定的戒法(戒律、规则);戒体,指求戒时,师资相传,作法受持,而领纳戒法于心,能生防非止恶的功德;戒行,是三业随顺戒法、戒体,一切如法的行动;戒相,是受持大小乘戒,各种差别形式,以及受持戒行时,开、遮、持、犯种种不同的相貌。而于开遮持犯的戒相中,又有遮持作犯,与作持遮犯的分别,例如: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是止持作犯,摄善法戒与饶益有情戒,是作持止犯。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然后受持,以免是非倒置,徒劳无益。

 

还有,戒可分为有相戒,与无相戒两种。有相的戒是身戒,无相的戒是心戒;身戒是不作恶行,心戒是不动妄念。我们受持佛戒,身虽不犯,而心放逸,不名为戒;必须在持有相戒的同时,还要持无相戒;身固然不犯,心亦不起妄念,身心都清净,方名持戒。

 

定,是一种止息妄念,破除散乱,集中精神于一境,能启发心智的功能,又名三昧,或三摩地,可分为世间禅,出世间禅,与出世间上上禅等三种。

 

世间禅,又分根本味禅,与根本净禅两种,色界天所修的四禅,与无色界天所修的四空定,加以四无量心,合名十二门禅,是出生世间一切善法的根本,以其贪恋禅味,故名根本味禅。若然慧性多于定的人,修六妙门禅;定性多于慧的人,修十六特胜;定慧均等的人,修通明禅,净化身心,因名根本净禅;以其只能发有漏智,未得无漏慧,因名世间禅。

 

出世间禅,有观、练、熏、修四种。观是观照,有九想,八背舍,八胜处,一切处等四种;例如修不净观,而生厌离等名观禅。练是锻炼,于初禅的离生喜乐地,二禅的定生喜乐地,三禅的离喜妙乐地,四禅的舍念清净地,与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以及灭受想定,自浅至深,顺序锻炼,次第进修,于其中间,不杂异念,因名练禅。熏是熏修熟炼,前的练禅,于九次第定,虽然能次第进修,但未能逆序而出;今熏禅能顺逆进退自在,如狮子的奋勇迅速,因名狮子奋迅三昧。修是精进修习,令定境更为精纯深妙;熏禅虽能顺逆进退自在,但未能超越自在出入。今更修练,而得超越远近自在。由此观练熏修四种禅,能引发无漏智,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证圣果,因名出世间禅。

 

出世间上上禅,是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菩萨地持经中所说的九种禅定:一自性禅:是观一切法唯心,心能含摄一切法的禅定;二一切禅:是得一切自行化他功德的禅定;三难禅:是深妙难修的禅定;四一切门禅,一切三昧,皆由此而出的禅定;五善人禅:为大善根众生所共修的禅定;六一切行禅:是含摄大乘一切行法的禅定;七除恼禅:是能灭除一切众生苦恼的禅定;八此世他世乐禅:能令众生得二世之乐的禅定;九清净净禅:惑业断尽,得大菩提的净报,名为清净,连清净之相亦不可得,故名清净净禅。

 

前面所说的,仅就最初修学禅定,由世间禅进而出世间禅,由小乘禅进而大乘禅,作简单的介绍而已。至于其他大乘经论所说,诸佛菩萨果上所成就的三昧,其数量的众多,其境界的深妙,绝非我们凡夫心之可思,口之可议,亦不是用笔墨可以形容。不过,楞伽经所说,四种禅定中的如来禅,就是楞严经中,佛教阿难所修的首楞严王大定,是一切大定中的大定,属于诸佛所证的最高层次的境界。我们欲想进修此大定,必须从戒定慧三无漏学开始。

 

慧,是智慧,属于众生心性潜在的理解力,在分析世间事物现象的真相方面言智,在能通达事物本体的真理言慧。智慧不同于世间上的知识,世间人的知识是外来的;智慧是内发的。其种类可分为世间的有漏智慧,出世间二乘圣人的无漏智慧;以及诸佛菩萨甚深微妙的般若智慧。世间人的智慧,是由书本或经验得来的知识,只能观察事物的现象,加以识心的思考与判断而已,始终无法深达事物的本体,即使是修习四禅八定所得的有漏智慧,亦不能了解事物的原理。二乘圣人的智慧,能知事物的总相,亲证缘起性空的真理,引发无漏慧,名一切智。菩萨的智慧,虽同证真谛空理,但由大悲心的驱使,进而上求诸佛无量道法,下知众生种种不同的根机,入俗利生,实行大乘法门,广修诸波罗密,能照俗谛理,名道种智。诸佛的般若智慧,能契证诸法实相的原理,圆明遍照,总括二乘的一切智,与菩萨的道种智,因名一切种智。

 

我们欲想成就任何一种禅定,与开发智慧,一律都要以戒为基础。圆觉经言:‘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又言:‘无碍清净慧,皆从禅定生。’据此,我们应该知道,唯有持戒清净,始可令人摄心不动,止息攀缘,如是心不取境,境不牵心,心境脱节,内外湛然,犹如风止波停,自然可以成就禅定,启发心智。所以,佛在楞严经中,对阿难言:‘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毗奈耶,译名善治,正诠戒学,兼诠定慧。佛的意思是说:修行人对于戒、定、慧三个法门,是决定必修的课程;而且于此三种必修的课程中,又以戒为根本。因为戒的功能,可以收摄身心,灭恶生善;可以对治烦恼,增长智慧;可以利己利人,速成佛道。学佛的人,若能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上,向禅定进军,必然引发无漏智慧,就可以降伏烦恼,解脱生死,超出三界,是则名为三无漏学。同时佛又于三无漏学中,特别提出戒学的杀、盗、淫、妄等四种根本大戒(四清净明诲),作为教导我们进入三摩地的修学妙门,以戒助定,免招魔障,免生退屈。由是可知四清净明诲,对于我们学佛修行的重要性。如果说:三无漏学是学佛必修的课程,四清净明诲,就应该是学佛必修课程的根本。

 

第一清净明诲——戒淫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四种清净明诲中,第一种就是戒淫。其他经论,言及根本大戒,皆以不杀生居首,唯独本经,旨在令人速离生死,得证菩提;而淫欲正是众生,沉溺生死的主要原因,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故佛第一先说淫戒。‘清净’,是遵守莫犯,终生严谨受持,令身心皆清净;‘明诲’,是十方古今诸佛,明明白白公布世人,令众皆知的教诫与训诲。

 

人因内心充满贪嗔痴,策动于身口,故有杀盗淫妄种种不道德的罪恶行为,若能摄心一境,不起妄念,对顺境不贪,逆境不嗔,一定可以身心不犯,所以佛教我们断淫杀盗妄,先要从内心做起,若能身心俱断,是名持戒清净,所以说:‘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诸世界’,是约秽土而言,秽土众多,因名诸世界。世有过去,现在,末来三世;界有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世代表时间,界代表空间,在十方三世无量时空之中,充满无量的生命,而无量生命中,又有四圣六凡的分别。诸佛菩萨,与二乘圣人,已经断烦恼,了生死,超越时空,不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唯有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因此流转六道,生死不断。如果其心不淫,则苦因既断,苦果不生,必然可以出离生死。

 

‘三昧’译名正定。‘尘’指外界色等六尘,能染污人的身心;众生不知六尘境界,无常苦空,幻妄不真,心起贪嗔,追求不舍,遂终日为六尘而奔波劳碌,身心不得安息;烦恼是尘劳因,能扰乱人心;生死是尘劳果,令人此死彼生,劳累不止,因名尘劳。修耳门圆通金刚三昧的人,目的是超出尘劳,解脱生死,今因淫心不除,不但尘不可出,反而堕落魔道。纵然有博学多智,善说诸法,或于世间禅定,能入善出,如不断淫,皆是魔业,必然沦为魔眷。视其所修世间禅定境界的深浅,及福业的厚薄,‘上品’,禅定胜于淫心堕为魔王;‘中品’,禅定与淫心相等堕为魔民;‘下品’,禅定劣于淫心堕为魔女。不管是魔王,魔民,或魔女,都自己说已经成无上菩提。此是我慢习气使然,非果计果,大妄语成,福报享尽,必堕地狱。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在末法时期,此类魔鬼眷属,充斥人间,以广行淫欲,为善知识,使人生前受其蛊惑,死后堕为魔眷。

 

‘落爱见坑’,爱指思惑,见是见惑,即被见思二惑缠缚,以广行淫,为教化众生的手段,不修学佛的正法,而失却趣向佛果菩提的正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淫心,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修三摩地,即修习耳门圆通,亦即修首楞严王大定。佛嘱阿难转教世间,修学大定的人,必须先断淫心,不止身不行淫,心亦不起淫念。这样才是:‘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如来,指今佛,先佛,指古佛。无论古今,十方诸佛,教导众生修习禅定,皆以先断淫心,令身心清净,为第一种明确的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佛借譬喻以明淫心,非菩提根本。蒸喻修禅定,沙石喻淫心,热沙如烦恼,饭喻无上菩提。淫心不除,而修禅定,欲成菩提,犹如蒸沙成饭,纵经尘劫,终不可得。因为沙非饭本,因果不类,徒自疲劳,益增烦恼而已。必须先断淫心,以不生不灭心为本修因,方可证入菩提涅槃,不生灭性。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此以法合喻。初二句合蒸沙石,次二句合经百千劫,只名热沙;皆是淫根等四句,合此非饭本。因为淫心不除的人,八识田中,存有淫欲的种子,遇境逢缘,必引发淫行,因此名为‘根本成淫’。由此恶业,必招三恶道的果报,不能出离恶道,然则人身尚不可得,何况修证佛的菩提涅槃?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机’即动机,身行淫的动机,是由心而发,而心淫的动机,则基于邪念的习惯性。若然邪念的习气不除,则身心淫机的因缘未了;必须断除邪念的习惯性,然后可以断除淫行淫念的动机,令身心清净无染,最后,连能断除此邪念习气之念亦不可得。故言:‘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

 

若身断淫机,即得律仪戒;心断淫机,得定共戒;断性亦无,得道共戒。身心的淫机俱断,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断性亦无,是‘空性圆明,成法解脱。’自此得入菩萨正位,继续进修,于诸佛所证的菩提果位,始有希望。

 

梵语‘波旬’,译名极恶。是欲界天顶的天王,因贪恋五欲尘劳,障碍他人修行,能坏人善根,害人慧命,被称魔王。特别是末法时期,佛魔难分;故佛以四种根本大戒,以辨别邪正真伪;令末法修学佛法的人,知所鉴别。

 

若果如释尊所说:修三摩地,必须先断淫心,便是佛说,便是正法,应当信受奉行;否则,若说行淫,不碍真修,或诱人作不道德的行为,而说是甚么双修法,即是波旬魔王所说,不应轻信。佛教一向主张依法不依人,故凡是说:修习禅定,必须先断淫机,连断性亦无的人,虽然是凡夫,其所说亦等如佛说;反之,知名度很高的人,若说行淫不碍真修,即使自称圣人,亦是魔鬼所说。所以是魔是佛,当听其言,观其行,是否身心断淫,持戒清净,作为判别的准则。

 

第二清净明诲——戒杀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襌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戒是能防的善法,杀是所妨的恶法,能所并称,名为戒杀。杀生亦是生死根本之一。杀生之人,必负命债,将随恶业所牵,轮迥六道,不能出离生死。佛劝世人戒杀,不但身不杀生,心亦不起杀念,身心都不杀,苦因既断,苦果不生,自可解脱轮回,不致生死相续不断。

 

‘三昧’,在修因时名止观,在果位名定慧。止是定,能破散乱心;观是慧,能除昏沉。修习三昧的人,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均等,即可断烦恼,了生死;今因杀心不除,故‘尘不可出’。纵然拥有世智辩聪,也能深入世间有漏禅定,但不戒杀,结果不免堕落神道。

 

‘神’,是鬼道中有福德的一类,若然禅定与智力胜于杀业,神通福报俱大,则为大力鬼王,统领一切鬼神,宫殿楼阁,享用自在。若禅智与杀业相等,神通福报次于鬼王,则堕在飞行夜叉的一类,作为鬼神的统帅,势力与享受,皆不及鬼王。若禅智劣于杀业,则报堕地行罗刹,或为魅魑魍魉,神通力薄,福报次于鬼帅,属于鬼道兵卒之类,以众生血肉为饮食,每用神通惑人,或显灵作怪,令人倾心摄伏,杀生祭祀,以供享用。

 

据说:中国宋朝,有高僧名戒阇黎,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当时有一五郎祠,时常显灵,令当地居民,杀生祭祀。有一天知道文殊菩萨化身的戒阇黎,必经此地,便化一虎,阻档去路。戒阇黎至,用手拨开老虎,而说偈言:‘汝是一郎至五郎,妄兴祸福宰牛羊;老僧为说无生法,免得冤家累世偿。’之后,神祠无火自焚,居民不再受其干扰。

 

此等鬼神,亦各有徒众,皆自言已经成无上道特别是佛灭度后,在末法时期,很多此类鬼神,出现人间,或托扶乩显灵,或附人身说法,虽然行为怪异不一,但同言食肉不碍修行,亦得菩提之道。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肉众生,名为释子。

 

五净肉是:一不见杀,二不闻杀,三不为我杀,四自死,五鸟残。佛恐人问,既然食肉必堕神道,何以佛在世时,比丘乞食,亦食五净肉?故佛言:‘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或问:佛既可以用神力变化五净肉,何以不变化蔬菜之类?佛解释言:‘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印度属于沙漠地带,天气酷热,蔬菜不易生长,且释尊成佛之前,以婆罗门为国教,人皆以牧羊食肉为生;若然佛用神力,变化五谷蔬果,供给佛弟子专用,将违反世间现象,释尊为了维持‘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原则,所以由大悲心,化五净肉,令佛弟子们,暂得肉味,聊养色身,实则,是没有生命的假肉;如现代素食,假鱼假虾,假鸡假鸭之类。奈何末法众生颠倒,不知食肉,伤害慈悲,更不知五净肉,是释尊慈悲的变化,竟然食肉,名为释迦如来的弟子。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汝等当知’,是教诫诸修行人,应该知道,食肉必堕。即使修习禅定,暂得心开,亦不过是相似三摩地而已,非真三昧。梵言罗刹,译名恶鬼,以其凶狠恶毒,食人血肉维持生命故。杀生食肉的人,生前类似罗刹,一期寿命报尽,终必沉沦生死苦海,永作鬼类,‘非佛弟子’。学佛的人,志在提升自己,希望断烦恼,出三界;今因杀生食肉,欠负命债,来生当被人杀,如是互相杀害,互相吞食,血债未了,怎可以出离三界?是以释尊敕令阿难,转教世间学佛修禅的人,欲想修习耳门圆通,深入首楞严王大定,必须先持淫戒,次断杀生;因为淫能障碍禅定,杀生则损害慈悲,应该严持不犯。此是古今诸佛,教化众生,第二种决定不移的明确训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喻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佛再引用譬喻,说明若不断杀,终难解脱。‘有人’,指不断杀而修禅定的人。‘自塞其耳’,喻修禅定;‘高声大叫’,喻杀生食肉;‘求人不闻’,喻食肉以为无罪。欲想无罪,必须戒杀,今不断杀,而欲无罪;犹如欲人不闻,反而高声大叫,正是欲隐弥彰。修习禅定,希望解脱,如人‘欲隐’;但杀生食肉,难出三界,譬如‘弥露’。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份,身心二涂,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我们受持不杀戒,不止要戒杀因,还要戒杀缘,方名清净,始得解脱。‘清净比丘’,是小乘行者,‘诸菩萨’’是修学大乘的人,无论是小乘或大乘,凡持戒清净的人,皆应心怀慈悲,于岐路行,尚且不用脚踏,有生命的青草,何况用手去拔?更何况称为大慈大悲的释子,岂可杀害众生,取其血肉任意食啖?

 

‘东方’,是在印度之东,即指中国,‘丝绸绢帛’,是中国特产;丝由蚕出,因为养蚕的人,用沸水烫蚕取丝,亦属杀生。‘此土’指印度本土,‘靴履’是用牛皮制造,‘裘’是兽皮,‘毳’是马毛,皆与杀生有关。‘乳酪醍醐’,出自牛身,虽非杀生,食之与牛结下不解之缘,将会障碍解脱。持戒比丘,不止不杀生食肉,亦不食不用与众生身份有关之物,则于世间,得真解脱,无须为酬还宿债,再来三界受生。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是引劫初之人为喻。佛经记载,世界初成,光音天人,下生人间,原可飞行自在,既善良,又美丽,后因食地中产品,致使足不能离地,而且品性质素与相貌,皆每况愈下。佛言;持戒之人,必须令身心清净,于诸众生,不起杀害之心,以及不起饮食服用之想。众生血肉骨髓,是属于身,裘毳乳酪等是属于身分;求出三界的修行人,必须使自己身无杀业,心无杀念,对于一切众生的身与身分,亦不食其肉,不用其皮,不负命债,不结恶缘,‘身心二涂’,俱断杀因与杀缘,如是三界生缘既断,始得真解脱。

 

‘如我此说’以下四句,是判决邪正。若如我佛所说:修三摩地,必须次断杀生,则是佛所说的正法,否则,若说食肉,不碍真修,何止伤害慈悲,抑亦令人堕落恶道,不能超出生死,故同于魔说。

 

第三清净明诲——戒偷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惹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弦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世间物各有主,凡未经他人许可,私自盗取他人财物,或非法强求,都属于偷;偷亦是生死根本之一,故应当戒除。佛言:若果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致随其业力所牵,生死相续不断。否则,诸修行人,原本志在超出尘劳,今因偷心不除,何止尘不可出,反而堕落邪道;即使具有世智辩聪,又能修习有漏禅定,如不断偷,亦难幸免堕落。

 

‘上品’,指禅智胜于偷心的人,则堕落精灵一类;盗日月的精华,窃山川的灵气,附山托水,惑人祭祀,如山精海怪等,为妖怪的领袖。‘中品’,是禅功智力与偷心相等,则堕为妖魅,即魅魑魍魉,盗人物的津液,窃山川的润气,伺机作孽。‘下品’,是偷心胜于禅定,则堕为邪人,个性邪僻,每为精灵所附,妖魅所迷,诳言欺世,诡异惑俗。

 

此等鬼怪,亦各有徒众,邪知邪见,邪言邪语,欺世盗名,受人供养,各各自谓,己‘得上人法’;上人之法即是菩萨法,以菩萨居声闻之上故。尤其是佛灭度后,末法时期,此类鬼怪,或潜迹于都市人潮中,或藏匿于偏僻郊野之间,妖言妖行,称善知识。或自言是佛菩萨再来,散播谣言,或言大水将至,应急避之;或言世界末日,大祸临头,要择地搬迁,诱惑无知无识的人,令人恐怖,对现实环境,失去信心而求助于他,乘机骗取金钱,使遇上他的人,家财为之耗散。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云何贼人,假我衣服,稗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佛制比丘乞食的原因,目的是令人舍弃贪心。因为贪心是根本烦恼之一,不除贪心,绝对不可能成就菩提。佛制比丘,不得自己烹饪熟食,必须循方行乞的意义有四:一福利众生:因为三宝是世间最上福田,乞食能令施者种福故。二折伏憍慢:乞食可令贵族出家的人,折伏昔日骄慢的习气故。三知身是苦:佛制乞食之法,次第行乞七家,若不得饮食,便应受饥饿,令知身是苦本,而精进办道故。四除滞去执:小乘人执著,滞留深山,离群独居;故佛制乞食,令深入社会,接近大众,以便随缘教化众生故。因为比丘受供完毕,必须为斋主说法,以法施回报众生的财施。

 

据说:佛在世时,有一位初出家的比丘,虽然没有学问,但很用功,有一天,接受一对老年夫妇的供养。斋毕,夫妇俩敷设高座,请比丘登座说法;自己则跪在座下恭听。初学比丘,既未多闻佛法,又缺乏口才,苦苦思索,不知如何说好,不觉脱口而出:‘苦呀!’夫妇俩听了,觉得比丘说的很对,自己年老无子,又疾病缠身,实在太苦;于是叩头礼谢,请师父继续开示。可怜初出家的比丘,想了半天,仍然不知,应该说些甚么?但夫妇俩却非常虔诚地等待著,不禁著急起来,大声的说:‘真实是苦呀!’说罢离座,急急跑回精舍。岂料,年老的夫妇听了,却共同进入沉思的回忆中,想起贫穷困苦的童年,想起命运坎坷的少年,再想起艰难奋斗,辛酸劳累的壮年,又想起现在众病煎逼,年老无依的晚年,啊!自己的一生,都是与苦结下不解之缘,想呀,想呀,终于给他们想透了人生真实是苦的真谛,结果,断见惑,证初果。正当他们法喜充满,举头谢师时,己经人去座空,唯有匆匆赶去精舍,当面礼谢法乳之恩。

 

正在一角静坐的初学比丘,见他们赶来,双双拜倒在前,以为又是请求他开示佛法,心里一急,突然灵光一闪,无漏智慧立即显发,断尽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果。竟然辩才无碍,滔滔不绝的为他们讲解人生真理,令他们知集是苦因,慕灭修道;而夫妇俩也因圣人比丘的开示,激发善根,立刻舍俗出家,修学佛法,终成圣果。如果初学比丘,不实行佛制乞食,就失去度脱这对夫妇的机会,而自己的道业,也不会被逼速成,由此故事证明乞食,的确是可以随缘教化众生,利己利人。

 

还有乞食,一可以永除贪欲,令知止足故;二可以永断谄曲,无希望故;三可以现离众苦,无追求故;四可以所在安乐,无积聚故;五可以远离恐怖,不畏盗故;六可以道业易成,无顾恋故。有如是种种因缘,故佛制比丘实行乞食,即使是日无供,也不应自己烹饪熟食。由于饥饿因缘,令知有身是苦,而此无常苦空的色身,只暂时寄居三界而已,终非故乡;犹如旅泊之人,必须回家。在陆地投宿曰旅,在水上住宿曰泊,出家人寄居三界,等如旅客投宿旅泊,应该精进办道,求一生成就,希望有朝一日,子缚既断,果缚亦灭,即可超越三界,一去不还,岂可为此暂时寄居三界的残躯,贪求名闻利养,愚惑众生?

 

‘云何贼人’以下,是佛痛斥冒充弟子,形似出家,心不入道的人,假借僧服,以助其经营货利,贩卖如来,破坏佛教;或将佛法作人情,以套取他人的供养;或非法说法,法说非法,炫惑世人,却说是真正的佛法。对于真正出家修行,具足比丘戒,三衣一钵,不积蓄金钱的佛弟子,反被诽谤,视为小乘;而身披袈娑,经营货利,贩卖如来的贼人,却妄自称为大乘菩萨。由于以假乱真,令无量众生,真假莫辨,心生疑惑。或误信邪说,或起邪行,结果,此等贼人,弟子与师,都要堕落无间地狱。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决定心,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燃香一炷。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虽未即明,无上觉道,是人于法,己决定心。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此是佛教比丘,舍身忏悔。佛灭度后,末法众生,障深智浅,如有出家二众,发大乘心,决定舍诸有为,欲想从耳根进修如幻三摩提者(即修习首楞严王大定的人)。能于如来圣像前,在自己身中,燃灯、烧指、或燃香一炷,以供养佛,必仗佛力加被,销除宿业。

 

‘无始宿债’,是指众生自从无始时来,因贪心偷盗他人财物,所欠负积累的业债,‘揖别’意即永辞,‘世间’指三界,‘诸漏’指见思二惑,凭此舍身忏悔的功德,即可酬还完毕无始业债,而能长期揖别有漏世间,永远脱离见思二惑,不再漏落三界受生。虽然一时末能明了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但对佛果菩提之法,已经有了进取的决心;终有一天,成等正觉。若然不燃灯燃香,舍身供佛忏悔,则宿债未清,虽得无漏,还要受报;如紫金光比丘尼,已证圣果,仍为阿阇世王污辱,即使己成佛道,也要来人间酬其宿债。

 

‘如我马麦,正等无异’,是佛引自己作证。据传记说:昔日舍卫国,毗兰邑,阿耆达王,请佛与五百比丘,到王宫结夏安居,接受三个月的供养。国王非常恭敬,每日亲自入厨,督促厨师设斋供佛及僧。至第七日,为魔所惑,在内宫耽恋五欲,竟然忘记供佛的事,宫人未奉王令,不敢擅自设供。当时有一马夫,减半马麦,供佛及僧,如是三月期满,解夏回精舍时,王始记起,立即设斋供佛,求哀忏悔。

 

阿难问佛因缘,佛言:过去毗婆尸佛,受王供养,佛僧食毕,为病比丘,取一份供,途经梵志山,梵志闻香心生妒忌,恶口骂言:‘此秃头应食马麦,何与其甘馔’;当时梵志所教的五百童子,亦随其师口出恶言,唯独其中有二人说:此等大德,诚应受人天供养。当时的梵志,就是释尊的前身,五百童子,即今的五百阿罗汉,赞佛二人,是现在的舍利弗与目建连,弥勒菩萨,就是当时的病比丘。因宿世作此口业,今虽成佛,尚且不免受报,何况盗他人财物,或食众生身分,岂可幸免,不受报应。所以修行人,非舍身燃灯燃香,供佛忏悔,仰仗诸佛威神之力,销除宿业不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佛命阿难,转教末法众生,若想修习成佛的大定,应先断淫,次断杀,后断偷。因为淫能障定,杀伤慈悲,偷者负债,都是障道因缘,非断不可。无论古今诸佛,皆以断偷,作为公开教诫众生的清净而又明确的训导。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喻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佛以譬喻,说明偷盗的过失。若不断偷,以偷盗之心而修禅定的人,犹如有人用水灌入破漏的瓶中,欲想其满,纵然经过尘沙劫数这么长的时间,终不可得。‘卮’是承酒之器,漏喻偷心,水喻定慧,如不断偷,而入三摩地,欲得成就定慧,犹如用水灌入漏卮,欲求其满,縰经尘劫,终无平复。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蓄,乞食余分,施饿众生。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作己解,以误初学;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释尊劝导修定的人,应舍弃贪嗔痴慢及名利之心。因为杀盗淫的行为,皆导源于人心的贪嗔痴,特别是贪心。由于贪利者夺利,所以社会上处处都有损人利己的人;由于贪财者谋财,所以社会上关于明抢暗偷,谋财害命的新闻时有所闻;由于贪名者盗名,故社会上常有沽名钓誉,自赞毁他的事情发生;由于贪色者劫色,故社会上充满非礼、强奸、轮奸种种罪恶行为;由于贪食者杀生食肉,盗取生物的性命,故社会杀风炽盛,杀家禽,杀走兽,杀海产,杀敌人,杀亲人,甚至杀害自己;使社会充满奸淫邪盗外,还要互相残杀。因此,佛教修行人,要舍贪。一个持戒清净的比丘,除了三衣一钵外,一分钱,一寸衣,亦不积蓄;即使次第行乞所得饮食,多余的亦应布施给饥饿众生,以断除贪心。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是教舍憍慢心,因为佛性平等,一切众生,皆是未来诸佛,应该恭敬礼拜,不可轻慢。

 

‘有人捶骂,同于称赞。’是教舍嗔,虽然被人捶打怒骂,亦应视同赞叹,欢喜接受,不生嗔恨。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是教舍身,亦即舍痴。一般愚昧众生,于自身执为实我,于身外之物,执为属我所有,每为满足个人的占有欲而贪,贪不得就欺骗奸诈,强夺巧取,明抢暗偷,偷他人私有的财物,偷社团公有的物品,偷十方常住所有的僧物,如是穷年累月,多生多世,由偷心而欠负的业债,必须偿还,三界尚且不可出,何况佛道?因此佛教人舍弃贪嗔痴,断除我法二执,外财固然要舍,连自己身命的内财亦舍,视自己的‘身体骨肉’,与众生所共有,而能实行布施内外之财,广作佛事,心舍身亦舍,身不偷心亦不偷,方可成就不偷之心。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等四句,是教舍名,不了义说是佛权巧方便施设的小乘教,而诸佛教化众生之目的,是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皆共成佛道。犹如本经所显示的如来藏性圆三谛理,正是了义大教。欲修证此了义大教,当戒淫,戒杀,戒偷,还要断除贪嗔痴慢,使身心清净,成就无我大悲精神,舍巳济人,自利兼他;不应该以如来方便所说的不了义教,作为解释不实行大乘佛法的理由,以维护自己的过失,令初发心学佛的人,发生误解。不淫、不杀、不盗是身清净;不贪、不嗔、不痴、不慢,不求名利,不维护己短,是心清净;身心皆清净,必然得证圆通,故:‘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如我所说’以下,是结成分辨邪正的原则。末法时期,若果有人如佛前面所说:修三摩地,先断淫,次断杀,后断偷,不欺世盗名,不曲解佛意,不文过饰非,才是真正的佛子,即等如是佛所说,否则,持相反的意见,唱相反的论调的,就是属于魔鬼的话,不可轻信。

 

第四清净明诲——戒大妄语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为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拜,贪其供养,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妄语,即是说谎,凡颠倒是非,乖曲事实,虚伪夸张,或借词掩饰自己的过失,皆是妄语。若修行人未得开悟言己得,未证圣果言巳证,欺诳世人,贪求名闻利养,是大妄语;大妄语成,必堕无间地狱,永劫沉沦,如何修证佛道?所以佛告阿难,在三界六道之中,假设有人,虽然身心都‘无杀盗淫,三行已圆’,但若犯大妄语戒,则于所修的三摩地,不得清净;必须若身若心,都不诳不妄,言必真实,方名清净。

 

三行,指慈行,智行,梵行。身心不杀,可以成就慈行,是应身如来种;身心不盗,可以成就智行,是报身如来种;身心不淫,可以成就梵行,是法身如来种;修行人断杀盗淫,成就三身如来,是名三行已圆。今因存有贪求名闻利养之心,妄起邪见,口出诳言,犯大妄语戒,则前断淫,断杀,断偷等戒行尽失,已经没有成佛的希望,故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梵言魔罗,译为扰乱,障碍,破坏,夺命等义,因为烦恼魔能扰乱人心,五阴魔能障碍人修道,天魔能破坏人善根,死魔能夺人性命。修行人贪求名闻利养,求他人尊重自己,是爱魔,妄起邪见,自言证圣,是见魔。

 

‘所谓未得谓得’以下,是展示其大妄语的行相。大妄语之人,自己未得菩提,而自言已得,未证圣位,而自言己证;其目的无非是追求世间的尊荣殊胜,位居第一。须陀洹,译名预流,是小乘初果;斯陀含译名一来,是二果;阿那含译名不来,是三果;阿罗汉是四果圣人,含有无生,杀贼,应供等三义。辟支佛译名缘觉,位居四果之上,阿罗汉但断见思烦恼,辟支佛兼除习气。‘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正显其妄语之大,不仅对人言:自己已证二乘圣果,甚至说:自己已经是十地以前,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位的菩萨,或自称是地上菩萨;希望他人尊重供养,向自己礼拜忏悔。

 

‘一颠迦’,亦名一阐提,译名无善心,或断善根。大妄语之人,出言诳妄自大,梵行不立,唯名利是求,成佛无望,如恶心狂人,故名一颠迦。‘多罗木’,又名贝多罗树,树叶长广光滑,古印度人往往采用此树叶写经;但其树身一枝直上,以刀断之,则不再生。佛以此譬喻大妄语人,以魔刀剑,自断善根,故‘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正知正见,将永远沉沦三涂苦海,纵有禅智,只是魔业,不能修成真三昧。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末学。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末法时代,魔强法弱,众生特别苦恼,所以佛敕诸大菩萨再来人间,现种种身,说种种法,教化众生,摧邪显正。‘作种种形’,是随类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度诸轮转’,是令众生舍邪归正,解脱生死轮回之苦。‘或作沙门’等四句,是现顺行,‘如是乃至’等三句,是现逆行,无论是现顺行或逆行,都是实行菩萨四摄法中的同事摄,目的是要深入社会,与各阶层人物接触,或与其同事共行,伺机教化,令入佛知见,以收潜移默化的效益。

 

虽然此等出家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沙门,或白衣居士,甚至‘奸偷屠贩’之辈,都是菩萨再来的应化身,但在世时绝不会对人言,自己是菩萨,是阿罗汉,以泄漏佛敕令再来救世的秘密;反而轻言自己是晚辈、是末学。‘唯除命终’二句,显圣人应世,住则不泄,泄则不住;故除临终舍报,暗中遗言付嘱外,绝不自认是菩萨再来,或是佛应世。

 

如丰干禅师,是阿弥陀佛应世,出自寒山大士之口。据传说:丰干禅师,住于天台山国清寺碾米房,常骑虎出入,众皆不知其是何人。一日丰干邀寒山、拾得同朝五台山言:‘与我同行,是我同流;不与我同行,不是我同流’。寒山问:‘汝朝五台作甚么?’干言:‘朝礼文殊’。寒山言:‘汝不是我同流,我不与汝同行’。于是丰干独行,至杭州,适有闾邱胤被朝廷派任台州剌史,忽患头痛,医药罔效。丰干特别往访,取一杯水,持咒完毕,以水置手心,向其头三扑,痛即止;胤非常感激,问来自何处?丰干答:‘住在天台山国清寺’。问:‘寺中大师有道行者几人?’干言:‘我无道行,寺中高僧如文殊化身的寒山子,普贤化身的拾得,皆在寺中游化人间’。胤备厚礼酬谢,丰干不受而去。

 

三日后,刺史去国清寺礼佛,问知客师:寒山、拾得二大士何在?知客师说:此二人是疯僧,可命来相见。胤言:不可,坚持要亲往拜见。知客遂陪往厨房,见寒山、拾得,正在灶门烘火,二人且言且笑,他人都不识其所言何语。胤上前即拜,二人狂奔,胤追至寒山岩,二人入,寒山回头说:‘贼!贼!丰干饶舌,弥陀不事,礼我何谓?’胤随入岩中,不见二人,自此不复再见寒山、拾得,出现于人间。又如弥勒菩萨,应身布袋和尚,将舍寿时,留偈示人:‘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那得识。’所以古人说:‘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

 

‘云何’,是斥责词,‘贼人’,指失如来种,成爱见魔的人。真是佛菩萨再来,是阿罗汉应世,尚且不露真相,而此堕爱见魔的人,未得菩提而言得,未证圣果而言证,迷惑扰乱世间无知众生,正是妄语中最大,罪业最深重的大妄语。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佛敕令阿难,于末法时代现身说法,教人修习首楞严王大定时,在断淫、断杀、断偷之后,还要断除诸大妄语。不得自称圣人,愚惑众生。此不但是今佛如来,亦是过去诸佛世尊,第四种清净决定,明智的教诲。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佛以譬喻,说明妄语之过。凡夫妄语如人之干粪,诸佛功德,如栴檀木;禅定真修,犹如雕刻。以妄语的秽因,欲求佛果妙香,正如雕刻人粪,欲成为栴檀形,因果不类,怎可成功?故言:无有是处。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譬喻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佛教诫修行人,必须断大妄语。直心,即无虚伪歪曲的真心。依不诳不妄的真心而修,必然成就道业。故言:‘直心道场’。维摩经亦说:‘直心是道场’,华严经说:‘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所以佛教出家比丘,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尚且要正直,无得虚假。怎可以妄自称大,说自己已经证得菩萨上人之法?三乘圣人,尚不可窃其位,何况佛是出世法王?修行人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即是因地不真实,必招堕落三涂的结果,正如穷苦的人,自称为王,一定被国法所诛,自取灭亡。口脐相距,噬之莫及,喻妄语人,已灭佛种,离佛菩提,日益遥远,欲成就佛道,终不可得。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此显示断大妄语的利益。修行人能断大妄语,则心如弓弦之直,无有纡曲之相,行住坐卧,一切时处,悉皆真实,则能直入三摩地,永无魔事。魔事邪险乖曲,今心行正直,魔不得其便,故能永远离诸魔事。佛印证是断大妄语的修行人,必定可以成就菩萨所修的无上知觉。无上知觉即圆通无上正觉的因心,菩萨修习圆通,以无上正知觉的直心为因,以求无上正知觉的佛果菩提,正是因果相类,因果相契。

 

若能如我佛所说,修习大定之前,一定要断淫、断杀、断偷、断妄,则是正法,名为佛说,不然,即是波旬魔王所说。

 

以上所说:四种清净明诲,是以正拣邪,令末法众生,去邪就正,否则,修行无益,反增魔眷,岂可不慎?故佛告: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此文是佛结答。因为阿难大开圆解之后,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想利益未来众生,故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己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佛答:‘摄心名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又言:‘云何摄心,我名为戒?’随即宣说以上四种决定清净明诲。今结答言:因为汝阿难问:云何摄心,入三摩地?故我于前先说的四种清净明诲,正是入三摩地应该修学的微妙法门。发心求菩萨道的人,一定要先受持此‘四种律仪’,身心不犯,皎洁清净,犹如冰霜,则于菩提道上,自然不会发生一切烦恼枝叶。

 

‘心三’,指贪嗔痴,‘口四’,指妄言、绮语、两舌、恶口;贪嗔痴是根本烦恼,身的杀盗淫,与口的妄言、绮语、两舌、恶口皆是枝叶烦恼,人因心有贪嗔痴,所以策动身口作业,今不仅身不杀,不盗,不淫,连心的贪嗔痴亦不起,则根本烦恼既除,枝叶烦恼无从生起,故言:‘生必无因’。

 

‘如是四事’,指不淫,不杀,不盗,不妄语等四重律仪,若能严持不失,则身心常住于清净律仪中,尚且不攀缘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又怎可能发生一切魔事呢?当知魔事发生,皆由人内在心魔所引起,今持戒清净,心魔不生,外魔自然不能侵扰。据此可知,四清净明诲,何止是入三摩地的微妙法门,亦是降魔的宝柱,成佛的根本,所以学佛修行的人,非首先受持,佛前面所说的四种清净明诲不可。

 

其实,不仅是学佛修定的人,要严持以上四种清净明诲,断除杀盗淫妄;即使是普通一般人,亦应该戒杀,戒盗,戒淫,戒妄。因为不杀是仁慈,不盗是正义,不邪淫是守礼,不妄语是守信,仁义礼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如果做人没有原则,将失人身,堕落三恶道,永劫沉沦,不得超生。

 

凡是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耐庵道人说:‘有命尽贪生,不分人与畜。’我们爱护自己生命,亦应该爱护他人的生命,不但爱人如己,还要爱护畜生,不应该蓄意杀害一切生物。中国儒家孔子言:‘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正是居于仁慈爱物之心,不应杀生。

 

佛在涅槃经说:‘从今日始,不听食肉,应观是食,如子肉想;夫食肉者,断大悲种。’因为佛眼观见六道众生,多生多世轮回六道,曾经互为父母、子女、或师长;何况佛性平等,只因迷悟不同,作业不一,招致果报的形躯各异而已。黄庭坚诗言:‘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我们杀生食肉,即等如杀害自己宿世的父母、师长、与子女,甚至可以说:是杀害未来诸佛。既伤慈悲,又损孝道,是以不可杀生食肉。

 

还有,基于因果定律,杀生食肉的人,必欠负命债,佛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忘;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从前,有一屠夫以杀羊为业,姓金,人皆称为金屠夫。有一天,金屠夫捆著一头肥羊,正举刀要杀,刚巧文殊菩萨化身的戒禅师经过,待死的羔羊,看见禅师,立即咩咩大叫,希望禅师救它。师对羊说:‘两脚不修,遭此活剥。’羊闻言突然停止呼叫,闭目待死。金屠夫见状,顿悟因果报应之理,放下屠刀,皈依佛门,乞戒禅师为其剃度出家,法名可化;自此随从禅师学佛,颇有心得。一日向禅师告假,欲往天台山参拜石桥禅师,半途被一群强盗捆绑在树上,正要动手,活剥其皮,盗首走来命众人放他,可化死里逃生,不敢前进,退回戒师处,将途中遇险事奉告,师言:‘不是老僧救汝,己还他八两。’原来及时出现的盗首,正是戒师旳化身;由此故事,可知菩萨度生的权巧方便,也知杀生业报的可畏。所以我们不应该蓄意杀害他人,或杀害一切生物,甚至杀害自己,无论是亲手杀,派人杀,教人杀,直接杀,或间接杀,暗杀,谋杀,凶杀,残杀,一律都要禁止,以免招致冤怨相报的悲惨命运,或引发战争,破坏和平。因为战场上的杀戮,亦是众人同业所感的报应,古人说:‘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何况肉类含有毒素,肉类带菌,容易传染疾病。因为动物被捕杀时,其恐怖,愤怒,怨恨,悲哀,苦恼的情绪,使其细胞产生毒素;人类将含有毒素的肉类,吃入口中,藏在体内,日积月累,人体细胞自然含有大量毒素,因而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疾病。再说:动物本身亦患有种种疾病,人类食用患病动物的血肉,无异是将动物体中各种病菌,直接移植于自己体内。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人类导致肝病,癌症,心脏病,高血糖,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疾病,皆与肉食有关。我们无论是为了长养慈悲,为了不负孝道,为了避免偿还命债,或是为了健康,都应该戒杀放生,不食众生肉。

 

可是今日世界,每一角落,都充满杀机,令人恐怖。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何止喜欢杀生食肉,还喜欢杀人食人。例如:现在被美国政府拘禁在牢狱中的杀人王,已经杀食十一个人了,而罗马利亚一个变态的心理学家,运用隔地催眠术,在两年内杀害三十七个与自己无怨无仇的人,只是为了试验他的妖术。此外,有人杀害自己的亲生父母,有人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亦有人杀害曾经与自己山誓海盟,同患难,共困苦的枕边人;甚至有些邪教,强迫教徒集体自杀。也有人不甘受苦,又不愿意独赴黄泉,实行合家自杀,强迫家人随同自己走向死亡,以为这样就可以了结一切恩怨;殊不知自杀是绝对无法解决问题的,反而背了一身罪孽,在阴间流离浪荡,做个无依的孤魂野鬼,直至生缘具足,再来做人,还要继续承受宿生末了的业债。所以佛教世人,皆应戒杀放生,长养慈悲,扩展爱心,不仅要爱护他人,也要爱护自己,不可杀害生物,也不可以自杀。使人与人间,物与物间,互爱互助,互相依赖,共同生存,直接可以停止杀业,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间接可以取消暴力,阻止战争爆发,给人类世界,带来幸福与和平。

 

偷盗,是属于犯法的行为,既扰乱社会治安,同时威胁他人生命财产的安全,所以修行人固然要断偷心,即使一般市民,亦要戒除偷盗的行为。

 

偷盗的范围很广,不限于直接明抢暗偷,凡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所得非份的财物,都属于偷。因此一个正人君子,应该不贪非份之财,不谋非份之利,不欺骗他人,不强夺巧取,不利用职位令人馈赠财物,不炫耀自己,贪求名闻利养,做到:‘正其义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以建立完美的人格,以保持人身不失,免堕恶道,酬还宿债。

 

传说:中国明朝,有一个开设杂货店的人,很快就变为一个大富翁。而且拥有一个儿子,两个孙子,生活相当美满,但无常终于到来,难免一死。临终时拿一杆称子,交给他的儿子说:这是我赚钱致富的绝招,因为此称杆是特别制造的,中心灌入水银,可以随意运用。他的儿子,想不到自己的父亲,竟然出此下策,欺骗顾客,非常难过,毁了此称杆后,即变卖不动产,救济贫苦大众,为父亲赎罪,忏悔修福。不久,家财已经散尽,那是他们夫妇俩心甘情愿的事,岂料两个儿子,不久相继死亡,使他们痛不欲生,怨恨上天不公平,行善的人,结果不得好报。

 

一晚,他梦见自己进入一座非常华丽的宫殿,看见有一个类似大官的人,端坐正中,告诉他说:你父致富,是他前生布施修福所致,他今生心术不正,运用卑劣手段,欺骗他人,至死不悟;故天帝派遣两个耗星,做你的儿子,败尽你的家业后,再降火灾,令你衣食不足,短命而死,幸而你存心善良,三年布施,为父忏悔,因此上天收回两个败家子,不久,将降贤子,光耀门户,并增加你的寿命,你应该继续行善修福,不要埋怨上天不公平。但不明因果的人,每为满足私欲,而损人利己,甚至不择手段,欺骗奸诈,谋取厚利,积蓄财富,留给子孙享用,殊不知为富不仁,永无久享,除了要接受法律惩罚,还要接受因果报应,是以佛教世人断偷,以杜绝社会罪恶,以净化人的身心,然后以清净的身心,进修禅定,自可断惑证真。

 

淫欲,何止是生死根本的根本,亦是违反道德的罪恶行为,所以佛制出家修行,要绝对戒淫,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三摩地,始得清净。在家佛弟子,亦要戒除邪淫,不邪思,不乱伦,不涉足舞场妓馆,不强暴非礼,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以免制造人间纠纷,导演家庭悲剧,眼前招惹官非,受人非议,来世还要受妻女不贞,眷属不和的果报。

 

可惜现代社会,道德沦亡,色情氾滥,非礼强奸,偷情乱伦,时有所闻。而低级电影,谈情小说,黄色架步,充斥市场;致使一般青年,小小年纪,就懂得奸淫邪盗,未婚妈妈,无父孤儿,彼此皆是,何止制造问题儿童,抑亦促使人口膨胀。纵目四观,世界各地,人口膨胀率最高的地方,都是物质缺乏,教育落后的民族;相反,物质富裕,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大多数都能实行节育。可知纵欲与人口膨胀,皆与教育有关。我们正本清源,要取消社会罪恶,解除人口膨胀的危机,非提高居民的教育水平不可。

 

特别是要推行佛教的道德教育,实行戒淫,使人清心寡欲,洁身自爱,不致被色情诱惑,邪淫乱行,不致见色起心,侵犯他人妻女;即使夫妻关系,亦不可恣情纵欲,以保健康。正如八大人觉经所说:‘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志念出家,梵行高远。’做个身虽不出家,心已入道的正信佛弟子,以免堕落色情陷阱,沉溺爱河。当知:‘爱河千尺浪,苦海万重波;欲免轮迥苦,当念阿弥陀。’奈何世人沉迷酒色,不肯学佛,往往爱之深,恨之切;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爱时卿卿我我,山誓海盟,恨时何止一刀两断,且一刀碎尸万段,甚至炸尸食尸,残忍无道,生前要受法律裁判,死后要堕无间地狱,罪毕为人,还要偿还情债、命债,实在苦恼。所以佛制在家佛弟子,要戒邪淫。

 

言语,是人类社会沟通的工具,亦是人与人间情感维系的桥梁,所以当我们运用语言表达意见,或与他人交换意见时,必须据理直说,真实可靠,不可妄言绮语,乖曲事实,不可颠倒是非,虚伪夸张,不可口出恶言,或妒害谗谤,或讥诮辱骂他人;以维护彼此的权益,以保持人格的尊严。

 

当知言语,可以利人,亦可以伤人,所谓:‘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不可不慎。古人说:‘赠人以言,重如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西哲苏格拉底说:‘天与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见多闻而少言语。’但我们面对的不是你虞我诈,口诛笔伐,就是挑拨离间,恶口漫骂;或自赞毁他,抬高自己,或妄言绮语,欺骗他人。何止破坏人际公共关系,障碍社会正常发展,且制造人间纠纷,世界混乱,令人误解,加深仇恨。

 

所以佛教弟子,言行要正直,见恶不传,闻过不宣;不为名利而妄自夸大,不因妒忌而挑拨离间,不因嗔恨而恶口粗口骂人,不因取悦于人而花言巧语,不为满足自己,而欺骗对方;直接建立自己的信誉,受人尊敬,保障自己的安全:间接平息社会纷争,维持正常公关,保持彼此信用。特别是修行人,更不可以未得道果而言已得,未证圣位而言己证,以诳惑世人。否则,若犯大妄语戒,必堕无间地狱,受苦无量,罪毕为人,还要受以下十种恶报:一口气常臭,二善神远离,三虽有实语,人不信受,四智人谋权,常不参预,五常被诽谤,丑恶之声,周闻天下,六人所不敬,虽有教敕,人不承用,七常多忧愁,八种诽谤业因缘,九身坏命终,当堕地狱,十若出为人,常被诽谤(见大智度论)。

 

综上可知,凡是佛弟子,无论出家或在家,皆应严格遵守,诸佛如来的四种清净明诲,断淫,断杀,断偷,及断大妄语。出家佛弟子,严持四清净明诲,近则梵行清净,远离魔障,出生功德,利己利人;远则,超出尘劳,解脱生死,成就大定,圆证佛果菩提。例如佛在世时,有一比丘,严持妄语戒;一日外出,见一难产妇人,生命危殆,忽然大悲心生,自言:我自皈依如来,严持妄语戒,若然清净,愿以持戒功德,令此难产妇人,脱离危险,顺利生产。刚言毕,哇的一声,婴儿出生,母子平安。由此故事,证明持戒功德,不可思议。

 

又过去印度迦湿弥罗国,有一毒龙为患,附近有毗诃罗寺,住有五百大阿罗汉,为除此患,共同入定,用尽神通,亦不能驱逐此毒龙。后有一游方僧人至,闻毒龙为害,居民不安,特别往见毒龙,弹指作声,对毒龙说:‘请远离此地’。龙闻言即自动离去。五百大阿罗汉问僧人,入何定可以降伏毒龙?僧人说:我不入定,也不用神通,只是生平严持佛戒,即使轻微小过亦不犯,故能令毒龙害怕,自动离去;可知持戒功德,神通莫及。只要受持一戒清净,功德己不可思议,何况断杀盗淫妄,身心都清净?

 

在家佛弟子,受持不邪淫戒,可以保障婚姻安全,而建立美满幸福的家庭;受持不杀生戒,可以保障一切生命的安全,令人长养慈悲,扩展爱心;受持不偷盗戒,可以保障人类财产的安全,取消社会罪恶,令人安居乐业;受持不妄语戒:可以保障人间权益的安全,令人建立品德,提高彼此信用,使人际与国际关系,和睦亲善,共存共荣,共享太平。

 

因此,我们为了个人的修证,为了社会群体各方面的安全与改善,甚至为了保持人身不失,免堕三恶道,都要严持不犯,以上十方如来,所教导的四种清净明诲。

 

返回[河池凤凰寺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河池凤凰寺网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