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与罗汉的故事(上集)

 

海涛法师編著

 

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解救苦难地藏菩萨

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德行圆满普贤菩萨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神足第一的目犍连

拈花心传的大迦叶

多闻第一的阿难陀

在空中飞行的钵

净精进菩萨教化王子

罗汉与大象

贪吃的比丘

昆多输柯之死

愚笨的槃特比丘

挑粪人变成罗汉

两兄弟劝化父母信佛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快乐?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痛苦?

 

佛经故事选集序言

 

在佛经中有许多寓意深远的故事,其中除了本生故事以外,大多以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为基础,每一则故事背后所传达的宗旨,都是以解脱、慈爱、平等、无私、善良、诚信以及善恶因果为主,这都是当时佛陀住世说法时,用以教导弟子的精要。

 

故事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分古今、不分老少,用故事讲道理的方法,深富教育启发意义。以《圣经》为例,在西方,圣经故事早已广泛流传,并在全球以各种不同国家的语言反覆运用,对西方的科学、文化等诸方面发挥了重大影响。然而,佛教三藏经典中,许多极富教育启发的经典故事却因佛经原文的行文晦涩难解,一直未能获得一般读者的广泛性阅读。

 

有鉴于此,中华印经协会特别收集、整理,编辑这《佛经故事选集》的系列书,俾以将佛陀的教法藉由图画故事,深入浅出的传达出去,甚至化为教育的力量,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因此认识佛教。故而在编写过程中尽量以轻松的口语对白方式表达,在保有经典原文中心思想的原则上加工,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活泼,并藉由故事来传递佛教善恶业报的观念。

 

《佛经故事选集》系列所收集的故事内容丰富,其中有《佛陀本生故事》,专门讲述世尊成佛前的本生因缘、《菩萨与罗汉的故事》则是描写菩萨以及阿罗汉弟子们修行的过程。此外,尚有以女性为主角的《女性故事精选》以及推广护生理念的《戒杀放生故事集》等等,内容精采多元,通俗易懂,适合各年龄层阅读。

 

生命电视台 台长 

中华印经协会 理事长 

海涛 

 

第一篇  四大菩萨与阿罗汉

 

其一  中国四大菩萨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是四大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代表中国佛教的特质。陀山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爱心),九华山地藏王菩萨代表大愿(孝道),五台山文殊菩萨代表大智(理性),峨嵋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落实),所以这四位佛教在中国佛教界的地位非常崇高,纵然不是在这四大名山,一般比较大的道场也都会供奉这四大菩萨。

 

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不单是佛教徒,就连一般人也都知道,在一般民间信仰中也是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最受欢迎的一位菩萨。

 

在中国唐朝时候,为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略去‘世’字而简称观音菩萨,相沿成习,所以现在世人多称观音菩萨。唐朝以后,观音菩萨多被塑画成女性形像,就像一位慈母一样,以此来表现观音菩萨的慈悲。希望用母性的大爱,来表达菩萨对一切众生若赤子的慈悲。所以,菩萨本无男女相的分别,而是为了度化众生,因此在很多观音菩萨的感应故事里,菩萨大多以女身示现,这是众生对无私之爱祈求的感应,是观音菩萨慈爱的象征,也是菩萨形像多是女众的原因。

 

观音菩萨慈悲心重,真正是不忍众生受苦难,时刻不忘为众生拔除痛苦而施予安乐,经上说:‘世间善男子、善女人,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

 

众生多苦,所谓三苦、八苦、无量诸苦,众苦煎熬,正希求一种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辅助与指导,而菩萨悲智双连,以其平等、普遍、广博的爱心,赢得了‘户户观世音’的信仰与尊敬。

 

观音菩萨在《楞严经》中,以耳根圆通,而被文殊菩萨称赞为二十五圆通中第一圆通,因为‘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特别敏锐,容易藉由听闻佛法或是梵呗唱诵而起信。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观音菩萨是善财童子所参访的第二十位善知识,善财到补怛洛迦山的菩萨住处,观音菩萨为他解说‘大悲行法门’。

 

而《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则是叙述菩萨观世音度化众生种种苦难,随时随处,应以何身而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予以救济。凡是遇到危难的人,称念观音菩萨的名号,菩萨便会即时观其音声前往解救。

 

中国民间根据《华严经》‘五十三参’中,善财童子到补怛洛迦山观世音菩萨住处参访菩萨的说法,结合菩萨在浙江定海县东舟山群岛的诸多感应事迹,认定这里就是观音菩萨在中国的住处,名之为普陀山。沿袭下来,普陀山便成了信众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圣地。

 

根据同样的典故,而有了‘童子拜观音’的形像。又有人把善财童子与《法华经》中的龙女,共同做为观音菩萨的左右协侍。现在我们最常见到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千手代表神通,千眼代表智慧,表示菩萨眼到手到,有能力随时随处应众生之所感而前往救助。

 

观音菩萨的慈悲,是真诚理性的爱心,视一切众生如自己的儿女,以爱心呵护之,以智慧调教之,是悲智双运的代表。

 

解救苦难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地’是大地,‘藏’是宝藏。大地能承载万物,含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是现代人所共知的事实,用来形容我们的心地也含藏无量的宝藏,要以孝道来挖掘。

 

在《地藏菩萨本愿经》里,为我们介绍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接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世尊圆寂之后、弥勒菩萨成道之前,在这一段没有佛法教化的时代,用孝道代替佛陀教化众生。并介绍地藏菩萨在无量劫前为婆罗门女、光目女时,为了救度生前造诸恶业而堕入恶道的母亲,而发大誓愿,所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狱当然是实有其处,但是在这个地方,它也是一种表法,表世间最苦之处,所以凡是至极苦难的时间与处所,都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所。所以,地狱是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场所,因为这里是六道轮回中最苦之处。

 

其实,地藏菩萨教化之处并不仅限于地狱,在这世间中,凡有苦难的地方都有地藏菩萨的身影。比如世间的种种天灾人祸,常常被形容为人间炼狱,当此之时,所有来帮助这些受难者的人们,不都是地藏菩萨的化身吗?

 

关于地藏菩萨的故事,相传唐朝新罗国王族出身的僧人金乔觉,在玄宗时泛舟渡海来到中国。当他经过安徽池阳时,见九华山峰峦起伏,林木蓊郁,是修道的好处所,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并得到当时山主闵公的护持。闵公之子又跟随他出家,法名道明,后来闵公又礼其子道明和尚为师出家。数十年后,金乔觉以九十九高龄示寂,肉身不坏,全身入塔。因为他生前笃行地藏菩萨的行愿,所以后人便把他当做是地藏菩萨的化身来尊敬。

 

现在九华山地藏菩萨的肉身宝殿,就是当年金乔觉的修道处。后人为纪念闵公护法之功与道明和尚传法之德,于是就把他们塑成一僧一俗作为地藏菩萨的协侍。

 

我们常见的地藏菩萨圣像有许多种,一般广为流传的是佛经中研形容‘内秘菩萨行,外现声闻形’的出家人形像,左手持如意宝珠,右手执锡杖,或坐或立于莲花上,有些圣像头戴五方帽,这是我们所熟悉的地藏菩萨法相。

 

般若智慧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妙德、妙祥、妙吉祥。文殊菩萨是般若智慧的代表,经常出现在般若系的经典之中,与普贤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

 

经典中常说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诸佛之母,这是说般若智慧是诸佛的老师与母亲,众生非般若不能成就佛道,佛陀非智慧不能出现世间。但是般若智慧无形无相,不可触摸,经上常形容般若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很难用言语表达,故而用文殊菩萨做代表,给凡夫一个智慧形象的比喻,希望藉此而理解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提到:在东北,有个叫做清凉山的地方,那里有菩萨叫做文殊师利,他和他的眷属及诸多菩萨共一万人,常在山中演说法理。而在中国山西的‘五台山’,因为终年积雪,夏天仍然寒冷,从来没有过炎暑,又叫清凉山,因此众人便以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久而久之,这里便为信众们朝拜文殊菩萨的圣地了。

 

我们常见的文殊菩萨圣像,是脚跨青狮,手持如意(或宝剑、莲华等),头戴天冠,身披璎珞衣著,飘逸且雍容华贵,柔和中带若雅静的天人像。狮子是兽中之王,有‘狮子一吼,百兽胆裂’之说,因此经中常常将佛陀说法比喻为狮子吼,形容佛陀的法音对众生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把狮子作为文殊菩萨的座骑,则是表菩萨智慧猛利,能伏一切烦恼。

 

文殊菩萨的智慧落实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就是要保持高度的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佛门有句话说‘慈悲用本,方便用门’;有智慧为先导的慈悲与方便,才能长养菩提,接引众生。

 

德行圆满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的梵文名称是‘三曼多跋陀罗’。他掌管一切诸佛的理德、行德,代表‘德’与‘行’。据说他有延命之德,发过十种广大心愿,决心要为佛教做弘法工作。

 

普贤菩萨的尊号是‘大行普贤’。白象是功德圆满的象征,所以普贤菩萨的圣像大都是头戴五佛冠,左手叉腰或执铃,右手执金刚杵,骑著六牙白象,这头白象是大圣天王的神体。

 

另外普贤菩萨的形象,在密教胎藏界是两手合掌,或左手执青莲,右手伸掌;而在金刚界则为右手执青莲,左手握拳。普贤在金刚界又称作‘金刚萨埵’,即金刚手菩萨,是佛陀的护法神,也是各种金刚的首领。

 

普贤菩萨,是华严会上的上首菩萨,是菩萨最高行门的代表。经中说菩萨的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而且纯一妙善,所以称作普贤。

 

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善财童子参访的第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普贤菩萨。菩贤菩萨为善财童子说十种广大的行愿,善财童子因此而圆满成佛,所以称为大行普贤菩萨。

 

十大行愿是普遍面广大的修学原则,是佛法中一切行门的高度概括,是一切菩萨成佛的必修课程。一切众生依此行愿而圆成佛道,一切诸佛依此行愿而教化众生,因此在因地的菩萨称为位前普贤,位后普贤是倒驾慈航诸佛的称呼。由此可知,普贤菩萨是代表普遍而广大的修行方法,人人依之而行都是普贤菩萨,因此不能执定他只是一尊菩萨而已!

 

中国的信众根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中所说:西南有山名曰光明,普贤菩萨游处其中,便认定座落在中国西南四川省境内的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我们常见的普贤菩萨像,大多是头戴宝冠,身披彩衣,手持莲花,华上置经,面如满月,乘坐六牙白象的天人像。象的特征是力大而稳重,所以常用来形容菩萨的修行勇猛而稳健,不急不躁,徐徐疾进。象是白色,表心地清净;表菩萨以六度含摄万行,牙尖破障,不畏一切障。菩贤菩萨和文殊菩萨,同为华藏世界的上首菩萨,与毗卢遮那佛,同称为华严三圣。

 

综观上述,我们可以了解观世音菩萨的仁慈博爱、关怀一切,地藏菩萨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文殊菩萨的甚深般若、广大智慧,要得到普贤菩萨的大愿大行,踏踏实实的做到,才算是真实的孝慈与智慧。所以四大菩萨代表著中国佛教的特质,也是佛弟子学习的典范。

 

智慧第一的舍利弗

 

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每当佛陀讲解佛法时,舍利弗都随侍在佛陀的身边。

 

舍利弗又叫舍利弗多罗。他母亲的名字叫做舍利,而弗多罗是儿子的意思,舍利弗多罗就是舍利之子。

 

舍利弗原来信奉别的教派,手下有一百名弟子。修行了一阵子之后,他忽然觉得茫然无所皈依,找不到人生的真义。正在傍徨苦闷的时候,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说示比丘,阿说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他有庄严的态度,威仪的行止,舍利弗一见,心中非常惊奇,并向阿说示比丘请法。

 

舍利弗从阿说示的口中,听到佛陀及其教法,像天崩地裂一般,心中对宇宙人生积聚的疑云,也一扫而空,并且和阿说示比丘约定,一定要去拜访佛陀。

 

舍利弗回到自己的住处,又把阿说示口中的佛陀和教法转述给好朋友目犍连,不单是讲话的舍利弗自己边说边感动,就连听话的目犍连,都不禁感动得涔然泪下!

 

第二天,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二百弟子,一同到竹林精舍皈投在佛陀座下,他们觉得自己遇到了真正的老师。

 

《阿含经》中说:‘智慧无穷,诀了诸疑,所谓舍利弗比丘是。’舍利弗在所有弟子中有智慧第一的美誉。

 

《大智度论》则是把舍利弗比拟成‘世世心坚不可动’的一条毒蛇。据佛陀说,以前有一个国王被毒蛇咬到了,生命垂危,四处求医诊治。医生认为要想解毒,只有让这条毒蛇亲自为国王的伤口吸毒,于是在地上设了一个火盆,里头烧著熊熊烈火,然后把这条蛇捉来,叫它吸吭国王的伤口,否则就把它投入火中烧成灰烬。不过毒蛇坚决不肯吸吮伤口,宁愿跳入火中烧死。舍利弗对于自己认定的事绝不反悔,哪怕烈火焚身也丝毫不动摇心志,的确是个意志坚定的人。

 

关于舍利弗,在经典上还有一则很有名的故事:

 

舍利弗,本来是一位小乘的阿罗汉,后来,他认为小乘属于自利,发出离心,只求自己了生脱死;而行菩萨道,救人救世,可以解除别人的痛苦。因此他发了大心,要修学菩萨行,利益众生,如果众生有什么苦难和需求,他一定要满足人家的要求。正如佛经说的:‘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他要实践菩萨的这种利他的精神。

 

舍利弗发了这个大愿,感动了天神。天神是有他心通的,于是他盘算一番,暗中道:‘好!舍利弗要做菩萨,我得去试一试他。’

 

于是这天人就从天上下来,摇身一变,变成一个孝子,在路旁嚎啕大哭。

 

舍利弗看见他哭得这么伤心,不禁生起了悲悯心,说:‘年轻人,你为什么这样悲伤呢?我是个修学菩萨道的人,你有什么困难,不妨跟我说,我一定尽力帮助你。’

 

‘不必说了,你没有办法做到的!’孝子说道。

 

‘你不妨讲一讲嘛!我能够做得到的,一定帮你的忙。’

 

这年轻人听到舍利弗说得如此诚恳,心中又是一阵抽痛,最后才说:‘唉!我妈妈得了绝症,看过了医生,但这医生问的药方好奇怪,什么药引子他不好放,却说需要人的眼睛,而且又是修行人的眼睛,我想:谁不爱惜自己的眼睛?谁愿意施舍给我呢?这件事怎么办得到呢?我只有眼睁睁地看著妈妈死掉,怎不叫我感到伤心痛苦呢?’

 

‘你可以想办法啊!这件事情虽然很困难,但是世尊说讲过:“我们要成佛,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持,要能够舍弃我们的头目髓脑。”你既然需要一只眼睛,我就布施给你吧!’

 

说著,舍利弗下了决心,马上把自己的左眼挖下,送上去说:‘年轻的朋友,这眼睛给你,带回去给你母亲治病吧!’

 

‘别急啊!我话还没有讲清楚哩!医生说我妈妈需要的是右眼,不是左边的那一只,你搞错了!’

 

啊!听了这话,舍利弗的心顿时冷了半截,但随著念头一转,我既然发了菩萨心,要行菩萨道,好吧!救人救到底,索性把右边的眼睛再挖下来给他。

 

为了要做菩萨,舍利弗就忍痛再牺牲右眼,送给年轻人,自己却成为瞎子。

 

这年轻人接过眼睛,马上用鼻子嗅了一嗅,说:‘哎呀!这眼睛怎么腥味这样重呀!’

 

又说道:‘人家说一个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的眼睛一定是很香的,我闻到你的眼睛,真是腥得要命,我妈妈怎么可以吃呢?’

 

于是,他把眼睛往地上一摔,按著又用脚把它踩碎。

 

舍利弗虽然已经是个瞎子,看不到他的动作,却可以听得到他的举动,心也被他踏碎了,非常感叹地说:‘众生真是难度啊!要做菩萨,可没有那么简单,我的两只眼睛都施舍丁,他居然还嫌弃,说是腥味重。啊!我不当菩萨了,还是做小乘人,自己了生脱死算啦!’

 

这时候,天人现出原形,说:‘啊!舍利弗尊者,你真是太伟大了!你真正是为了救众生啊。你有这一份慈悲心,佛菩萨和龙天护法,会保佑你的,你的眼睛一定可以复明。’

 

就这样,舍利弗的双眼顿时就复明了,又继续地发大心,行菩萨道。

 

在佛陀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有著「智慧第一’的美誉,因为舍利弗在理解佛法教义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在教导解脱道的能力上,仅次于佛陀。虽然在佛教经典中并没有关于舍利弗的完整传记,但我们仍然可以从分散在各经典和论与中,所提到的有关舍利弗的种种事迹,而对舍利弗有所了解。因为舍利弗的生活与佛陀及教团的生活密切关联,他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此外,在许多场合里,舍利弗就是扮演著领导的角色,他是位能循循善诱的教师和优良的楷范,也是位仁慈与体贴他人的朋友,是僧团的守护者,更是佛陀教诲的忠实保存者,这些特性为他赢得‘佛法护卫’(Dhamma-Senapati)的头衔。

 

舍利弗,有著深选的智慧与高贵的本性,是佛陀的真实弟子。

 

神足第一的目犍连

 

目犍连是佛陀的大弟子,佛陀讲经的时候,他随侍在佛陀的左边。佛陀成道的最初两年中,舍利弗和目犍连就皈依佛陀,从他们皈依佛陀起,目犍连就站在佛陀的左面,舍利弗则站在佛陀的右面。除非他们到别的地方去弘化,否则不会离开佛陀。

 

目犍连这名字的意思是极大的赞美称诵。他原来信奉别的教派,和舍利弗是非常要好的师兄弟。他曾经与舍利弗互相约定说,哪一日如果谁先成佛,应当互相度化照顾。而当舍利弗皈依佛教后,目犍连照著约定,也带领它的一百多名弟子来皈依佛门。他与舍利弗的加入,使得佛教的声势大增,所以在佛陀所有弟子里头,他们两人备受推崇敬仰,是佛陀座前数一数二的大弟子。

 

舍利弗随佛陀出家半个月后才断尽诸漏结使,而目犍连只有七天的时间,即断尽结使神足第一的目犍连诸漏,现神通力,证得阿罗汉的神通智波罗蜜。

 

《阿含经》记载目犍连是‘神足轻拳,飞到十方’,所以他有神足第一的称号。目犍连尊者不但常游诸国,并且也常乘神通到地狱中观察众生受善恶的果报。

 

佛陀的比丘弟子中,有神通的弟子非常多,而目犍连被推为神通第一,就是因为他在教化中常显神通。目犍连的神通,耳朵听声音,不论远近都能听到;眼睛看东西,不受物体的阻碍都能看到;无论多远的路程,刹那间即至。他更常常显些神通变异,助佛宜扬。佛陀虽不许弟子显异惑众,但对目犍连的神通却常常称许。

 

目犍连为什么会有神通?关于这点,是他过去生中有著一段微妙的因缘。

 

目犍连过去生中本是一个以捕鱼为业的渔夫,常在海边捕捉鱼虾出卖,以这样的方法来求财生活,日复一日,终于天良发现,觉得这种求财的方法是大苦业。他觉得一个人今生应作来生的功德,由于这一念向善之心,他就决意改业为生。没有多久,他见到城中有一位辟支佛,每次走在街上,那静止安然的行为,威仪庠序的风度,他见到以后,很是恭敬。因此就把这位辟支佛请到家中供养膳肴。可是这位辟支佛虽然外现威仪,遗憾的是不善于说法,唯有用神通化世,不用其他的法门。这位辟支佛接受供养后就跃身升入空中,或左或右,或前或后,上下自如。目犍连一见,生大欢喜,发愿来生要求得神通。目犍连尊者就因为这样的因缘,今生能皈依佛陀,在佛陀的弟子中被誉为神通第一!

 

关于目犍连,还有一个有名的典故,那就是‘盂兰盆会’的由来。

 

由于目犍连尊者有天眼通,他能够知道众鬼的罪业报应因缘,有一天他忽然想起他死去的母亲,他立即运用神通力见到自己的亡母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缝似的细小,皮骨连结在一起,目犍连见状,孝心油然而生,不禁伤感万分!他即刻用钵盛装了饭菜,藉神通力量往飨老母,但是他母亲取饭尚未入口,饭盒在手中即化为火炭,不能饮食,目犍连悲号涕泣,不能自己。他能知道众鬼的因绿业报,但不知道母亲究竟以什么罪业因缘受著如此苦楚。他带著沉重的心情,赶快前去请示佛陀,目犍连尊者向佛陀禀告道:

 

‘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力见到我此生的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知是何因缘?弟子的神通,能够观察众鬼的罪业因缘,何以对生身之母,竟不知情?恳求佛陀慈悲开示!’

 

佛陀流露出怜悯的慈光,回答说:

 

‘目犍连!你的母亲因为在生之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正法,贪嗔邪恶,戏弄众生,所以受此苦报。你因母子情深,神通为亲情所掩,所以不知母亲罪业!’

 

‘佛陀!有什么妙法能使弟子的母亲脱离饿鬼的苦楚呢?’目犍连向佛陀哀求苦。

 

‘目犍连!你母亲的罪根深结,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拔,你的孝心虽然感动大地,但天地神祇对毁谤三宝而堕落的人地无可奈何。你现在唯有仗十方僧众威神之力,方能令你母亲离饿鬼之苦。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众结夏安居的最后一天,称为僧自恣日,又称佛欢喜日。于此日,做子女的人,应当为七世父母以及现在父母于危难之中者,设百味珍肴饭食,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因为在此日,一切圣众,均具清净成行,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议,如能供养此等僧众,则现世父母及六亲眷属,定能出离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若父母尚健在者,则福乐百年,这就是真正的超荐拔度的妙法!’

 

目犍连听佛陀说后,欢喜奉行,在僧自恣日供养圣僧大众以后,其母即于是日脱离饿鬼之苦。目犍连知道母亲脱离了饿鬼道中,很感激佛陀,并赞叹三宝功德,奉劝世间应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僧,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

 

目犍连虽然号称神通第一,但晚年却死于外道手中。由于目犍连依仗著他上天入地的神通,帮助佛法的宣扬,其功甚伟,正因为如此,才更遭到外道的嫉妒。外道对于佛陀没有办法,他们等待机会要暗杀目犍连。

 

有一次目犍连在弘法的途中,经过伊私阇梨山下,被当时的外道看到了,他们就从山上推下乱石击杀目犍连,乱石像雨点一般的落下,结果目犍连身受重伤,仍然挣扎著回到舍利弗的住处。舍利弗问他为何不逃走避开,目犍连回答:

 

‘这是我前世的业报太重,应当受到这种痛苦,我想在临死之前来向你诀别。’

 

舍利弗说:‘不,我们就一起殉道吧!’

 

于是,二人到佛陀那里向佛陀和师兄弟告别,又分别回到家乡为他们的亲朋好友和邻居们解说佛法,然后一起入涅槃。

 

目犍连尊者被外道暗害的消息传到阿阇世王耳中,震怒非常,下令逮捕凶手,数千的裸形外道,在阿阇世王的盛怒之下,都被投进火坑!

 

外道被阿阇世王处死,消除不了比丘们对目犍连殉教的悲哀,大家唉声叹气,他们都感到世间上的事太不公平,以目犍连那么大的神通威力,为什么不能避免外道的袭击?

 

佛陀用安慰鼓励的口气对大家说道:

 

‘诸比丘!目犍连殉教的时候,并不是他不能预防,他有大神通力,可以保卫自己不死,但这不是究竟的办法。修行人也不可违背因果法则,目犍连在过去生中捕鱼,杀生的业要了结。而且,目犍连早就发愿要把他的生命献给真理,现在满了他的愿望,他很欢喜入灭,如果我的弟子都能有目犍连牺牲殉教的精神,佛法就能更加发扬光大,诸比丘!你们应该效法目犍连尊者!’

 

佛陀开示的法语,比丘和比丘尼们听了非常感动,一个目犍连的色身死亡,将有无数的目犍连为了宣扬佛陀的真理,为了圣教的流传,自愿而欢喜的踏著殉教者的足迹向前迈进!

 

拈花心传的大迦叶

 

摩诃迦叶又叫做大迦叶、迦叶波,意思是乌龟,又翻译成饮光。传说他的祖先在修炼时,有一只具有灵性的乌龟背负著玄妙的图案而来,因此得道,所以以龟作为姓氏。又传说上古时代曾有仙人能吸取日光,平时隐藏著,见不到任何光芒,但是如果显现的话就会全身光辉明光,迦叶是这位仙人的后裔,所以也用饮光为姓氏。他出生在华波罗树(即菩提树)下,所以名叫毕波罗。在佛陀所有弟子中,姓迦叶的有五个人,其中只有摩诃迦叶可以单称为迦叶。

 

大迦叶原本信奉外道,后来皈依佛门。他率领五百弟子,在韦提河边的山中修行头陀之道。头陀指的是身上披著破旧的衣服,到处乞求化缘,餐风露宿、性情淡泊的僧侣。迦叶因为认真修行这样的头陀行,所以被称为‘头陀第一’,非常受到佛陀的器重,嘉许他为‘大行渊广’。

 

有一次,天界之王在灵鹫山上向佛陀敬献金色波罗花,请佛说法,世尊拈花示众,并无所说。当时座下所有的弟子,都不明白佛陀这样做含有什么奥妙的道理,只有大迦叶微笑著,因为他领悟到佛陀的道理了。

 

佛陀说:‘正道大法是无法用眼睛看出来的,只有涅槃寂静的心才能领会。实在的法相其实是没有法相,这是一门微妙玄通的法门,不加注文字,是用特殊的教法传授的,我就将这些嘱托给摩诃迦叶。’这就是心传,即所谓灵山会上正法眼藏付嘱的拈花微笑,就是禅宗最初的典故。

 

大迦叶最不喜欢住在竹林精舍或是祇园精舍过团体的生活,他喜欢的是在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因而他认为住在尸臭或骸骨之中,对于修习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更容易提起正念,精进思维。

 

大迦叶一向修习头陀苦行,他不怕狂风暴雨,不惧日晒夜露,他枯瘦的老年之身,总是住在深山丛林的树下,或是白骨遍野的墓间,对于他的头陀苦行,任何人劝说,他都不停止。

 

大迦叶终于渐渐的衰老了,可是他对头陀苦行的生活,是越过越认真。

 

有一次,佛陀也不忍他以衰老之年,还要生活在日晒夜露、狂风暴雨之中,想劝他中止苦行。

 

那时佛陀住在鹿母讲堂,佛陀召见大迦叶。当时大迦叶穿著由破布缝补而成的粪扫衣,须发长得很长,蹒跚的走来,这里新皈依的比丘都不认得他就是大迦叶,看到他那仪容不整的形相,都投以轻蔑的眼光,甚至有人向前想阻止他走近佛陀。

 

佛陀知道大家的心思,很远的就招呼道:

 

‘大迦叶!你来啦!我留了半座在这里,你赶快到这里来坐吧!’

 

诸比丘听佛陀这么一说,吓了一跳!想不到这位老比丘,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迦叶尊者。他向前顶礼佛陀后,退下几步说道:

 

‘佛陀:我是您末座的弟子,要坐在佛陀所设的座位实不敢当!’

 

这时,佛陀就向大众叙说大迦叶广大无边的威德,并且说他有如佛陀修道相等的历程,今生如不遇佛陀,他也可以觉悟,证得阿罗汉。

 

佛陀告诉大迦叶,叮咛他不要继续苦行,把粪扫衣脱去,改穿信众所供养的僧衣,静静的养老,不要过度疲劳。

 

虽然受到佛陀这么高的慰劳,但大迦叶并不肯改变他的头陀苦行,他向佛陀说道:

 

‘佛陀!头陀苦行在我并不以为苦,反而感到很快乐,我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感到清净解脱的自由。佛陀教法中的头陀行门,就是一种最严肃的生活方式,能习惯于这种生活,便能吃苦,便能忍耐,便能甘于淡泊。佛陀!我为了直接巩固僧团,间接的利益众生,我欢喜愿意不舍苦行,请佛陀原谅弟子的执著!’

 

佛陀听后,非常欢喜,看看大迦叶,又看看诸比丘,说道:

 

‘将来正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正在僧团的腐化与崩溃!大迦叶的话说得很对,要弘扬佛法,让真理之光永照著世间,则必先要巩固僧团,要巩固僧团,就必须过严肃的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叶尊者,就能负责住持!’

 

‘大迦叶!你好好去修道吧,我不勉强你,你可照你的意思去修行。要见我的话,随时都可以来见我。’佛陀又向大迦叶说。

 

岁月是无常的,就在佛陀八十岁的那一年,传出了佛陀将要涅槃的消息。当时在教团中,年老的大迦叶尊者,和年经的阿难陀尊者,被公认为继承佛陀最适当的人选,尤其是大迦叶尊者。佛陀在拘尸那迦罗城涅槃的时候,大迦叶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国领著五百比丘教化度众,他得知消息后,非常的伤心,星夜领著比丘们来到拘尸那迦罗城,有的愁眉不展,有的伏地痛哭。

 

但在比丘中有一个是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却很欢喜的说:‘你们何必要这样伤心?佛陀涅槃后,我们才可以自由,他老人家在世的话,会拘束我们,会管理我们,他常常说我们这个不好,那个不对的,真啰苏,也真麻烦!现在他涅槃了,我们正可以轻松轻松呢!’

 

大迦叶听了恳切的教示他说:‘现在佛陀进入涅槃,众人因失去了皈依而伤感,愚痴的你,怎么反而以此为乐?’

 

也因为这样的因缘,大迦叶觉得有必要结集佛陀的教法,于是大法流传的责任,就由大迦叶尊者承担起来!

 

在佛陀灭度后的九十日,开始结集三藏。从结集三藏的第二天起,由阿难陀诵经,优波离诵律,再由诸长老将所诵之经、律检讨修订。所谓第一次结集三藏的神圣大业,就这样的顺利完成了。大迦叶的伟大,由佛陀灭度时,在那么多圣弟子中,他能统理大众,并没有把教团弄得四分五裂一事就可以知道。在佛陀涅槃的时候,他的声望和权威,实在是如同磐石的重要。

 

结集三藏后的大约二、三十年,大迦叶忽然厌世起来,想提早入灭。当时,大迦叶的年龄,无疑的已超过百岁。

 

他即刻走到阿难陀住的地方,付嘱佛陀所说的教法,要阿难陀继承,后来他就跃身虚空,到佛陀的八塔一一供养礼拜。

 

回到王舍城,他前去向阿阇世王告辞,守卫的说国王在睡觉,他就迳往离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去。当尊者到达此山时,三峰裂开,自然形成他的禅座。他即刻以草席地而坐,并且说道:‘我今将以神通力来保持这个身体,用粪扫衣来盖覆他,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我再去拜见他,协助他教化众生!’说完后,鸡足三峰就合起来,隐藏了他的身体。

 

阿阇世王知道大迦叶尊者入灭的消息,悲伤无比!马上往见阿难陀尊者,要他同登鸡足山一看,当阿难陀尊者和阿阇世王到达鸡足山时,鸡足三峰自然裂开,他们看到大迦叶尊者端然的入灭尽定,身上还覆盖了美丽的天花。他两人供养礼拜退出以后,山峰又自然地合起来。他们回顾静寂的山林中,尔后六十七亿年,尊者大迦叶将长期捧著佛陀的衣钵,在这山中等候弥勒尊佛的来访,再把佛陀的衣钵传给他,以这种遗风教化,令他们不禁钦佩万分!

 

从尊者大迦叶的故事来看,尊者的生命固然是无穷无尽,就是佛陀的教法也将无穷尽的流传下去!

 

多闻第一的阿难陀

 

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相貌最庄严的,记忆力最强的,要算阿难陀尊者了。

 

关于阿难陀尊者,有著不平凡的一生,他对于当时的教团,以及今日的佛法,都有很深切的影响。

 

阿难陀在他儿童的时代就加入教团,他是和阿那律、跋提等一起出家的,最初释种七王子出家时,阿难陀以最小的年龄,参予其中。

 

阿难陀的父亲是白饭王,提婆达多就是阿难陀的哥哥,他所以能够在童年时加入僧团 可以说就是佛陀的希望。一个伟大的人物,在一生事业中最要紧的就是物色继承的人选,加以培植,加以提拔,在佛陀成道后不久,他就选上了阿难陀。因此,当机缘成熟时,阿难陀就和跋提王子等人一同加入僧团,追随佛陀,一直侍奉在佛陀身边。

 

佛经中对阿难陀的赞扬很多。《增一阿含经》说他‘知道时机,明白事物,所做的事都没有疑问,记忆中的事不会遗忘,而且学识广博又多闻,能忍而敬奉圣人。’

 

在教团里渐渐长大的阿难陀,有著温和慈悲的天性,以及动人的俊容。他是教团里里外外最受女众尊敬的人,对比丘尼,他尽心关切;对在俗的信女,他给予安慰。也因为有阿难陀的请求,僧团才有女众出家。

 

因为阿难陀在佛陀心目中是绍隆佛种的人,为了让阿难陀能够把持自己,专心修道,佛陀就想叫阿难陀做自己的侍者。

 

这是佛陀成道的第二十二年,佛陀已经五十三岁了,那时佛陀正住在竹林精舍,阿难陀被选为佛陀的侍者。在这以前,佛陀没有常随的侍者,侍奉佛陀都是由诸比丘轮流。

 

这时目犍连知道佛陀的意思,他和舍利弗来劝阿难陀道:

 

‘阿难陀比丘!佛陀的意思是要你做他的侍者,譬如楼阁东面开窗,朝日必定先照到西壁,你年轻有为,聪明温和,我们希望你能够承担!’

 

阿难陀听后,以任重而推辞,经过目犍连、舍利弗的劝说,阿难陀提出三个条件:

 

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他不要穿著。

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他不侍奉前去。

三、不是去见佛陀的时候,他不去见,此外都愿侍奉佛陀。

 

目犍连和舍利弗把阿难陀的意思转呈给佛陀,并向佛陀转达阿难陀的条件,佛陀非但没有生气,而且非常欢喜的赞叹道:

 

‘阿难陀真是有品格的比丘,他提出的要求,是为了避免讥嫌,定必要的预防。因为阿难陀比丘是怕别人批评,说阿难陀是为了穿衣、为了食物才侍奉佛陀的,他知道预防,才有这样的要求。’

 

从此阿难陀就做了佛陀的侍者,这时他的年龄也只二十多岁。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五年的岁月里,皆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动,依教奉行,并跟随在佛陀的身后,到各地弘化。以这样的因缘,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难陀的心中。

 

年轻的阿难陀,每天跟随著佛陀,俨然成为佛陀与诸比丘之间的调和者。在僧团里,他经常保持著谦虚、虔敬、惭愧的心理。有不少的信众,都因为阿难陀的关系皈依了佛教。

 

阿难陀集虔诚、质朴、勤劳、谨慎、谦虚、廉洁、守戒、寡欲、敏慧于一身,对佛法的了解也最为透彻,可足他在佛门的地位却不高。四大声闻,十六罗汉中都没有他。在佛陀十大弟子之中,他是博学多闻第一,也就是知识最渊博的弟子,但是却排在最后一位。

 

佛陀成道的四十九年,由动归静,佛陀宣布将在迦毗罗卫城三十余里的拘尸那迦罗城的娑罗双树间进入涅槃。阿难陀跪在佛陀的旁边,轻轻的问道:

 

‘佛陀!我们以后对女众应采取什么态度?请佛陀再说一次给我听!’

 

佛陀看看跪在四周的诸大弟子,然后对阿难陀说道:

 

‘阿难陀!想要离烦恼证悟的人,是不可以把女众放在心中的。你要将老的女众看做自己的母亲,将年长的女众看做姐姐,将年轻的女众看做妹妹,阿难陀!你千万要记住啊!’

 

佛陀回答上面的问题以后,又把荼昆、建塔等的事一一加以说明。感情脆弱的阿难陀,想到这是佛陀最后的遗诫,一阵心酸,不觉流出眼泪来,他不敢再跪在佛陀的身边,赶快跑到园中哭了一场!

 

阿难陀想到佛陀将要涅槃,别的大弟子们都已开悟,唯有他,今后依谁来证悟呢?想到从今以后,再没有恩师给他服侍,他像断肠一样的伤心!

 

佛陀看到阿难陀不在身边,就叫人去把他明来,又再对他说:

 

‘阿难陀!你不要悲伤!有相会就有别离,有繁荣就有衰微,我不是常对你说吗?世间是无常的,有生必定有死,坏了的车子用修补来维持,那也不是长久的办法,有为的色身要坏,佛陀会在法性中照顾你们。你服侍我那么久,勤劳而能忍耐,你对我没有什么缺失,我将以这个功德报答你。你用心精进修道,不久之后就会离开烦恼的系缚,能开悟证果!’

 

佛陀说到这里,阿难陀感激得泣不成声,佛陀又看看大家,对大家说道:

 

‘诸比丘!阿难陀非常忠实的侍奉我多年,他很温和而善良,他听闻大法不忘,他的功德将来能在世间上发出光辉!’

 

阿难陀用手蒙著脸,悲泣地离开佛陀。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流泪不止,可是像这样的流泪有什么?要紧的是提出有关如何使正法久住的问题来请示佛陀才对,大家商量以后,又把阿难陀找回,公推他请问佛陀:

 

‘第一、佛陀涅槃后,以谁为师?

第二、佛陀涅槃后,以什么安住?

第三、佛陀涅槃后,恶人如何调伏?

第四、佛陀涅槃后,经典的结集,如何才能叫人起信?’

 

佛陀仍像往常一样,慈祥恺悌的回答道:

 

‘阿难陀!你和大家好好记住,你们应依戒为师,依四念处安住,遇到恶人时,默摈置之,经首安立如是我闻,就叫人起信。你们依法而行,就是我的法身常住之处!’

 

佛陀的话,大家听了更感动!更伤心!

 

这是多么有权威的声音啊!

 

佛陀就这么进入涅槃了!

 

四面八方的弟子听到佛陀涅槃的消息,都集拢而来,阿难陀想到佛陀生前,很少有妇人能到面前来参拜,于是他就先让比丘尼和在家信女来亲礼佛身,由此可知他永远是妇女们的同情者!

 

佛陀涅槃后,摩诃迦叶主持法会时,在众弟子面前当场指责阿难陀:‘余垢未尽,不可住此。’阿难陀只得表示自己会深自反省。

 

当天晚上,他发奋用功修行,冥思默想,把一切放下,于中夜即开悟证果。阿难陀立即去找迦叶,迦叶紧闭著房门不开,只答应让阿难从钥匙孔里进来。阿难陀果然从钥匙孔进入房中,这样的神通力证明他已经得道了,迦叶便让他升坐到狮子座讲述经典。

 

最初结集的经典,有《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以及《譬喻经》、《法句经》等,都是这有名的第一次结集圣典大会,由阿难陀尊者诵出来的。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阿难陀在涅槃之前离开了摩揭陀国,前往毗舍离国。这时摩揭陀国的阿阇世王正要和毗舍离国开战,阿难心想,如果在摩揭陀国入灭,遗骨就不会分给毗舍离,如果到毗舍离入灭,他们也不会将遗骨分给摩揭陀国,所以他打算在两国交界虚的恒河中间上空进入涅槃。

 

当阿难陀在渡过两国之间的界河时,便从船上飞升到空中入放光三昧 放出种种色光,进入涅槃,圣体并分成两半,使骨灰舍利分别落在河的两岸。两国国王于是各自拾取舍利,在自己的国内建造佛塔供奉,一个是在毗舍离城北方的大林重阁讲堂,一个是在王舍城外竹林精舍的旁边,称为阿难尊者半身舍利塔。

 

摩揭陀和毗舍离两国因为阿难陀入灭的因缘,遂释嫌修好,不再战争,救了千万人的生命财产。阿难陀尊者的牺牲,真是伟大崇高!

 

虽然阿难陀尊者入灭了,但他对佛陀的功劳,对佛法的贡献,以及温和善良、谦虚忍让的圣格,永远活在佛弟子心中。

 

第二篇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在空中飞行的钵

 

很久以前,在天界上有二百位天人想要修道,可惜他们都想投机取巧。由于彼此互相影响,导致每个人都畏惧佛道的艰难,不愿努力修行菩萨道,甚至还说:

 

‘这么努力学菩萨道做什么?不如学阿罗汉或辟支佛的修行悟道直入涅槃!’

 

文殊师利菩萨知道了:心想:‘这些天人其实都是能成就菩萨圣道的,不过因为怕苦而想退缩。我得想法子教化他们,让他们坚定修行的意志才行。’

 

想到这里,文殊菩萨变成一个迦罗越行者,端著满满的一钵百味饭,前往世尊说法的梵天。

 

他来到佛陀面前,恭敬的将一钵百味饭献给佛陀,并合掌恭敬的对佛陀说:‘世尊,应当为此报答您的恩德了。’

 

‘这是什么意思?’站在一旁的舍利弗尊者好奇的问。

 

‘你就在旁边看看吧!’佛陀说完便从梵天上把钵往下一扔,装著满满百味饭的钵飘过诸佛的国土,飘得好远好远,一直飘到一个叫做汇阿沙的佛上才停住。

 

汇阿沙佛土的佛叫做光明王,他的侍者看到一只钵停在空中,惊奇的问:

 

‘这是怎么回事?’

 

光明王佛回答说:‘这个钵是从梵天的释迦牟尼佛那里飘过来的,用意是想拯救那些不坚定学菩萨道而想退缩的人。’

 

侍者们听了光明王佛的话,心中对佛道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钵从梵天落下后,就失去了踪影。过了好一阵子,佛陀对舍利弗说:

 

‘你去把钵找回来吧!’

 

舍利弗运用智慧神力寻找,却到处都找不到,只好灰心的回来,对佛陀说:

 

‘世尊,我没找到钵。’

 

佛陀转身对目犍连说:‘你去把钵找回来吧!’

 

目犍连立刻以神足通飞往诸佛刹寻找,过了一阵子,也垂头丧气的回来。

 

世尊又让五百罗汉去找,他们也没有找到。

 

弥勒菩萨眼看满天的阿罗汉竟没有一个能找回钵来,便自告奋勇,但他也一样空手而回。

 

佛陀看了看文殊菩萨,说:‘是你去一趟的时候了。’

 

只见文殊菩萨仍坐在座位上,入三昧定法,用右手指地下,走过诸佛的国土。人们清楚的看到,文殊菩萨的手臂上一根根汗毛间都有千百亿光明与千百亿朵莲花,每一朵莲花士都坐著一位菩萨,所有人看了都不禁赞叹佛陀和菩萨的功德。

 

此时,世尊放出神足光来,照亮了整个人间,照亮了诸恒河沙刹上。

 

凡是看到佛光的天人,都得到了三昧定法,对佛道生起无比的信念。

 

这时,文殊菩萨看到钵了,马上用右手抓起,与无数个菩萨一同来到梵天上,手持饭钵献给佛陀。

 

世尊开口对舍利弗说:‘舍利弗啊!让我告诉你一个无数劫前的故事:

 

从前,文殊菩萨是个叫慧王的比丘,他跟著一位叫勇莫能胜佛修道。有一次,慧王比丘持钵来到一个城市,他得到了一钵百味饭后,便由城内往外走。

 

有个尊者的儿子名叫离垢王。那时离垢王的乳母正抱著他站在城门口,远远看见比丘拿著百味饭走过来,便从乳母怀中跑下来,追著比丘要那百味饭。

 

“比丘僧,比丘僧,给我点百味饭吃。”离垢王追在后面叫著。

 

慧王比丘立刻拿出甜蜜的饼给他吃。

 

“好甜、好香,好好吃喔!”离垢王边吃边跟著慧王比丘走,随比丘到了勇莫能胜佛的佛所,给佛叩头后便坐在一旁。

 

“孩子,你拿这钵饭去供养佛。”慧王比丘说。

 

离垢王照他的话去做了。勇莫能胜佛接到百味饭便吃,等他吃饱了,钵中还是满满的饭,像没吃过一样。

 

佛把这钵百味饭分给八万四千个比丘和一万二千个菩萨,他们个个都吃饱了,钵中还是满满的。

 

离垢王看了心里很欢喜,便说:“伟大的世尊,这真妙极了!”然后随慧王比丘受五戒,发起了无上菩提心。

 

就在离垢王跟著慧王比丘走后,他的乳母哭著追了半天也没有追上,便赶快回去告诉他的父母。离垢王的父母循著道路找到佛陀所在之地,恭敬顶体后对佛陀说:

 

“尊贵的世尊,弟子有幸拜见您的慈容,承蒙您的恩德,我儿子平安无事。”

 

离垢王见到父母,高兴的说:“父亲!母亲!我现在已经得到菩萨法,我想要随佛陀出家做沙门。”

 

父母听了一阵欢喜,说:‘儿子啊!我们也愿意随你入道。”

 

佛陀说到这里时,停了一会儿,又对众人说:‘慧王比丘就是现在的文殊菩萨,那个小孩子离垢王就是我。久远以来,无数佛土中如我等不计其数的佛,都是因为文殊菩萨教化功德而发起入道修行的,其实我们都蒙受过文殊菩萨的恩德啊!

 

净精进菩萨教化王子

 

过去,在人寿有八万四千岁时,人人安乐,当时的佛名为‘广光明’。广光明佛住世时,国王、大臣以及百姓人人信受佛法,个个安居乐业。

 

国王有个儿子名叫财功德,年十六岁,面貌英俊端正,风度不凡,因此非常傲慢,从来不向佛陀恭敬礼拜。于是广光明佛便慈悲的请净精进菩萨前去教化王子。

 

有一天,当王子进宫门时,看见菩萨站在宫门前,生气的骂道:

 

‘你这下贱东西,为什么挡在宫门前?快滚!’

 

净精进菩萨微笑的看著他,身体却一动不动。

 

王子大怒,便用石头砸他的脸,用刀刃割他的手臂。顿时净精进菩萨血流如注,王子看到高兴极了,心想:‘这下你该走了吧?’不料菩萨反而更加和颜悦色,身体还是一动也不动。

 

看到菩萨一直保持微笑,不生气也不发怒,王子反倒气馁了,只好绕过菩萨,骂著走进宫门,心里还嘀咕著:

 

‘什么妖孽?不会说话也不会生气,真见鬼了!’

 

第二天王子要进门时,看到仍然是慈爱微笑著的菩萨,不由得心头冒火,随即将菩萨痛打一番。就这样过了一千年,净精进品萨天天挨打受骂,却毫无怨言。

 

到了一万年的时候,净精进菩萨虽然被允许进到第二道宫门,但仍是天天挨揍,受辱骂不止。

 

又一万年过去了,净精进菩萨没有前进任何一步。

 

三万年过去了,净精进菩萨仍未跨过第二道宫门。

 

四万年过去,受尽折磨的净精进菩萨才走到第四道宫门前。

 

五万年到六万年间,净精进菩萨终于到了第六道宫门,王子每天进出都要赏他耳光,但是净精进菩萨仍是微笑著。

 

八万年又过去了,净精进菩萨挨耳光的位置换到第六道宫门前。

 

‘我每天用拳揍你的脸,看你还笑不笑!’无可奈何的王子还在发狠。

 

眼看再过七日就满八万四千年了,净精进菩萨终于来到第七道宫门前,仍是不生气也不发怒,和颜悦色的看著王子走下楼来,准备承受王子的折磨。

 

‘你到底是不是人啊?每天看著你我都厌倦了,为什么你受了那么长久的痛苦仍不厌倦?’王子终于改变了态度,脸上显现对菩萨的敬佩。

 

净精进菩萨见王子的恶心已经被平伏了,便开始说佛法度化他。

 

‘菩萨啊!请接受我的忏悔!’王子听到佛法的甘露,跪在地上痛哭不已。

 

‘王子,如错能改,善莫大焉。你随我到佛所听广光明佛说法吧!’

 

王子跟随净精进菩萨来到广光明佛面前,同佛陀礼拜忏悔。

 

从此,财功德王子放弃王位,出家听法修道,最后终于得道证果。

 

那时的净精进菩萨就是释迦牟尼佛,而财功德王子就是弥勒菩萨。

 

罗汉与大象

 

从前,有兄弟二人随佛出家。哥哥每天精进持戒,打坐参禅,却忽略了随众作务,只勤修定慧,少修福德;弟弟则是勤劳工作,布施济众,广修福德,但不能守持如来清净戒律,多有毁犯。

 

后来哥哥往生之后转世为佛陀的弟子,修得了罗汉道,而弟弟却投生到大象群中,变成了象王。因为这头象前世布施修福,这一生有大福报,不但色泽美丽光滑,更是力大无比。国王非常宠爱这头大象,把大象封为‘百户王’,并用金银珠宝把它装饰起来,并派专人照顾大象的饮食起居,让他在宫廷过著舒适奢华的生活。

 

修成罗汉的哥哥情况就不一样了,一次国内饥荒,罗汉哥哥他衣衫褴褛,托钵七日,都是空钵而回,饥饿和寒冷一直困扰著他。他饿得连腰都直不起来了,有时只得少许饮食,苟延生命。

 

一日,罗汉哥哥在路上托钵时,看到前世的弟弟投身在畜生道成为一头大象,但却身套缕罗绸缎,匹挂璎珞珠宝游行街道,城里百姓都以美味佳肴来供养它。

 

罗汉知道过去世他与大象的因缘,于是在黄昏时到大象住的地方,对大象说:

 

‘我和你前世都有罪业,你好好回忆往事吧!’

 

大象蒙罗汉哥哥加持,当下回想起过去世的种种因缘。大象自知前世所造的罪业,忧愁不乐,从此绝食。

 

国王知道大象绝食,便派人查明原因,才知道日前黄昏有一沙门抚摩象耳,喃喃自语,当夜大象就不再进饮食了。

 

‘那沙门到底说了什么?’国王有点愤怒的问。

 

‘没有听清楚他说什么。’象王的守卫回答。

 

国王立刻吩咐卫士:‘你马上带几个人去请那位沙门过来一趟。’

 

不一会儿,卫士便将那位沙门请来。

 

‘尊真的沙门,谓问您跟我的象王说了什么?它自从见了您之后,就闷闷不乐、不再饮食。’国王著急的问著。

 

‘我只与它说我与你过去都有罪业,并没有多说别的。’沙门回答的说。

 

沙门并向国王说明他与大象过去的因缘,国王听了以后,深深体会到因果报应,果然丝毫不爽。后来就流传著这么一首偈:‘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条福不修慧,大象披璎珞。’

 

贪吃的比丘

 

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优波笈多尊者继承了佛陀教化的事业,继续在摩陀罗国的那哆婆哆寺弘扬佛法,度化众人。

 

寺中有一位比丘,已经修行了很久都无法得道。其实他没有其他的毛病,就是贪吃贪喝,别人吃一钵饭盒就够了,可是他总觉得不够,吃了还想再吃。有时明明已经吃不下去了,还是要求别人施舍给他。

 

眼见比他晚进来的师弟们都一一得道,他很苦恼的请教优波笈多尊者:

 

‘师父啊!为什么我这么认真刻苦的修习佛法,却一直没有得道呢?’

 

尊者回答说:‘正是因为你贪吃,所以一直没有得道。你不用著急,这样吧!明天我用你准备一餐饭,等你吃完后我再为你说法。’

 

第二天比丘一起床,便急忙赶到优波笈多尊者那里。尊者见他来了,就端出一钵满满的小米粥,旁边放著一个空盆。钵里的粥不断冒出热气,还散发一阵诱人的香味,看得出来是刚做好的小米粥。

 

尊者说:‘这一钵小米粥归你了,你可以把它吃得精光,吃得像旁边的空盆一样空,不过你要知道,这是刚出锅的粥,要等它稍微冷一点之后,你才能吃。’

 

但是比丘一闻到小米粥的香味就控制不住自己,很想马上把它喝掉,免得一会儿有人来分享,于是他低下头对著那钵热腾腾的小米粥使劲吹著,想让粥快点冷下来。

 

刚吹了一会儿,他就急著问尊者:‘这粥已经冷了,我可以吃了吧?’

 

尊者盯著他说:‘小米粥就算被你吹冷了,可是你的心还是热的。你应该把粥看做是不干净的东西或者是一碗清水,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心冷却下来。’

 

比丘茫然的听著尊者的话,似乎听懂些什么,可是还是迫不及待的端起钵开始喝小米粥,结果小米粥太烫,他不得不吐出来,刚好吐在面前那个空盆中。

 

这时,尊者指著他刚吐出来的小米粥对他说:‘你现在再把它吃掉。’

 

比丘惊讶的回答说:‘这已经是不干净的东西了,怎么能再吃下去呢?’

 

这时候尊者便对他说:‘只要你把一切饮食看做是别人的鼻涕或呕吐物,你的心自然会清净下来,内心清净才能深入了解佛法要义,修得正道。’

 

这位比丘恍然大悟,马上改掉贪吃的恶习,刻苦用功,后来果然进步神速,不久就修成了阿罗汉果。

 

昆多轮柯之死

 

阿育王的好友昆多输柯,有一次前往一个偏远的地方,回国后发现自己生病了。随著病情不断加重,他的头上竟长出了许多脓疮。

 

阿育王听说后,马上派医生帮昆多输柯治疗。医生认为要让他恢复体力、增强体质,唯一的办法就是喝牛奶,于是昆多输柯只好前往盛产牛奶的地方。

 

当时有一个叫分那婆陀那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人都信奉外道。一个佛门弟子把这个情况报告阿育王,阿育王便派密使去探察。

 

过了些日子,密使带回外道的经典著作,阿育王看了非常生气,下令把分那婆陀那国的外道异教徒全部杀光,一天之内竟杀了十万八千多人。

 

当时有一个异教弟子,他对自己的宗教十分崇敬,画了一张佛陀在敬奉自己神明的画像。阿育王听说这件事,立刻将他的亲属抓来用火烧死。

 

盛怒的阿育王还下令:‘如果有人能杀死这个异教徒,捉著他的头来见我,我就赏他金子。’

 

这时,昆多输柯来到养牛场已经有很多天了,每天都喝牛奶,但是病情仍然不见起色。长期生病使他的头发和胡须都长得很长,衣服也破烂不堪,浑身又脏又臭。

 

听到阿育王悬赏捉拿一个异教徒,养牛场的女主人看著昆多输柯,心想:‘看他狼狈的样子,这家伙是不是那个被追杀的异教徒呢?’她悄悄对丈夫说:

 

‘你应当杀了这个异教徒,割下他的头,交给阿育王,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赏钱了。’

 

女主人的丈夫听了,立即拔刀去杀昆多输柯。昆多输柯因为病弱的身体根本无力搏斗挣扎,一下子就被杀死了。

 

当养牛场女主人和丈夫把昆多输柯的头交给国王时,阿育王一看,震惊的说:

 

‘这不是昆多输柯的头吗’

 

明白了整件事情后,阿育王低著头不说一句话,内心难过不已。

 

一旁的大臣便劝慰国王说:‘那些被追杀的异教徒也正面临这种苦难。大王应当给人民生存的欢乐,不要用死亡恐吓人民。’

 

阿育王认为大臣说的有理,就下令停止一切杀害异教徒的行为。

 

许多比丘想不明白:‘昆多输柯以前做过什么事,为什么遭到杀头的报应呢?’便去请示优婆笈多尊者。

 

优婆笈多说:‘过去世上有一个猎人,专门射杀野鹿。在一片森林中,有一池清泉,这个猎人经常在水边用网或绊绳杀这些野鹿。

 

佛陀在未成佛以前,还是修行者悉达多时,有天来到这水边吃饭、洗澡,然后坐在树下休息。野鹿嗅到生疏的气味,自然不敢靠近水边。猎人看到佛陀的前身坐在树下,不由得生气的想:“难怪鹿都不来,都是因为这个人坐在这里。”他越想越生气,竟举刀向佛陀的前身劈去。

 

这个过去的猎人就是昆多输柯,因为他杀了很多鹿,所以他总是生病,忍受著身体的痛苦,又因为他曾经用刀劈佛,所以才遭到被杀头的报应。’

 

愚笨的槃特比丘

 

世尊在舍卫国的时候,有个比丘名叫槃特,他总是很用功的学习,可是却一点进展也没有,所以大家经常嘲笑他的愚笨。

 

佛陀怜悯他,于是亲自教他一偈,并且详细解释偈语的意义和内涵。

 

佛陀对槃特比丘说:‘虽然只是一句话,只要你好好记牢,用心体会,一样可以求得佛道的。’

 

槃特比丘感恩佛陀的慈悲,每天都苦念这句偈语,用心思考和记忆,终于理解其中隐含的妙法,心中豁然开朗,证得阿罗汉,成为佛陀的罗汉弟子之一。

 

有一次,佛陀派槃特罗汉一座精舍为尼众僧团讲诵经文。消息传来,比丘尼们笑翻了,七嘴八舌的说:

 

‘哈哈!那个一字半偈都不会的傻瓜居然来给我们上课讲经。’

 

‘我们来想办法嘲笑他,若他出糗!’

 

‘好啊!明天我们等著看笑话吧!’

 

比丘尼们边说边想像槃特的狼狈模样,开心的笑成一团。

 

第二天,槃特罗汉来到比丘尼们的精舍,众比丘尼忍住笑,请槃特罗汉开讲经文。只见槃特往那高位上一半,双目正视,说道:

 

‘说来惭愧,我年纪大了,学的东西却不多,今天来为大家讲经,不过尽力为大家讲解一偈罢了,希望各位静下心来听我说。’

 

槃特罗汉说这些话时,底下仍然窃窃私语。槃特罗汉也不管底下的反应,便开讲佛陀亲自教他的那一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然后将偈语所说的道理仔细说明、解释。

 

槃特罗汉认认真真的讲解,本来想捉弄他的比丘尼们听了这样高深的法理,知道他的道行远远超过自己,心里万分懊悔,纷纷跪在槃特罗汉的脚下叩头自责。听完法后,五百比丘尼杂念顿除,纷纷证得阿罗汉道。

 

还有一次,波斯匿王邀请佛陀到宫中应供,佛陀带著两百位比丘众到宫中赴宴。佛陀将自己的钵递给槃特罗汉,要他拿著跟在身后,槃特罗汉于是毕恭毕敬的跟著佛陀向宫门走去。

 

大家来到宫殿门口,不料槃特罗汉被门前的侍卫挡住了。

 

‘你不是槃特老比丘吗?停下!’侍卫们早已听说过他的愚蠢了。

 

‘像你这样的笨人凭什么享受国王的恩施!你就不必进去了。’

 

佛陀对槃特罗汉说:‘你就拿著我的钵在这里等吧!’

 

于是槃特罗汉只好在宫门外等著。

 

到了大殿,佛陀与二百比丘端坐下来,与波斯匿王、王后和文武百官见过礼,准备享用餐点。

 

这时佛陀喊了一声:‘槃特啊!把我的钵拿来。’

 

站在宫门外的槃特罗汉就运用神通,伸手将钵从宫门外递进去。殿内国王和众臣忽然看见一条长长的手臂把钵递到佛陀手中,全都吓呆了,纷纷开口问:

 

‘是谁的手臂呀:怎么这么长?’

 

‘是我弟子槃特罗汉的手臂。’佛陀笑著回答。

 

波斯匿王一听,大声称赞说:‘好个佛弟子,居然有如此神通!怎么不见他的人呢?’

 

‘他被守门侍卫挡在宫门外,不让他进来。’一个大臣连忙禀告国王。

 

‘胡闹!怎么可以这样呢?快把他请进来!’波斯匿王生气的命令大臣,转面又同佛问道:‘世尊,听说这比丘原本生性愚钝,为什么能够得道呢?’

 

佛陀回答:‘学间不在多,能够确实实行才是最重要的。槃特虽然只学得一偈,但是他能深入领会,融会贯通,身体力行,不像有的人贪多图快,结果没有一样专精的,又有什么用呢?’

 

‘是啊!是啊!’国王、王后和文武百官听了都不断点头。

 

这时,槃特罗汉从容不迫的走进来,坐于佛陀身后,佛陀与他会心一笑。所有人心中都对槃特罗汉充满敬佩之意,再也不敢随便取笑、刁难他了。

 

挑粪人变成罗汉

 

舍卫城里有个穷人,他以清除城里的粪便用谋生的职业。在众人眼里,他就像粪便一样饥脏不堪,污秽下贱,每个人都不喜欢跟他来往。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看见别人就觉得惭愧,躲得远远的,免得别人看了讨厌。但是当佛陀来到这城里的时候,他却成为唯一见到佛光的幸运儿。

 

那天,他正挑著满满的一大担粪便从茅厕埋出来,准备运到郊外去种养草木蔬菜。一路上凡是遇到他的人都掩著鼻子,口中咒骂著:

 

‘搞什么鬼!也不会看看地方,到处乱挑!臭死了!’

 

这种事情他早就习惯了,只能硬著头皮,忍气吞声的匆匆走过。

 

刚进一条窄巷,迎面走来了佛陀。看到佛陀身上佛光闪耀,挑粪人惊讶得说不出话,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心里想著:

 

‘我身上这么脏又这么臭,怎么能面对这么尊贵的佛陀呢?’他满面羞愧,赶紧折往另一条小巷,想躲起来。

 

‘喂!你为什么要躲著我?我是专门为你来的。’佛陀在后面呼喊他。

 

‘佛陀是在对我说话吗?’挑粪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你不用避我,我确实是专门为你而来的。’佛陀又说。

 

挑粪人看到佛陀走过来,又惊又喜,连忙放下肩上的粪担,急急的低下头说:

 

‘佛陀啊!我可是最下贱的人,浑身上下都是臭味,实在不敢靠近您呀!’

 

看著他惶恐的样子,佛陀慈爱的说:‘没关系!你知道我为什么来吗?’

 

挑粪人惶恐的回答道:‘不知世尊有何见教,我这种下贱的不洁之人,也能得到您的教诲吗?’

 

佛陀微微一笑,说:‘我出世就是为了让受罪受苦的人得到解脱。’

 

说完一把抓住挑粪人的胳膊,往空中一腾,转瞬间他们就飞到了恒河岸边。

 

佛对他说:‘去吧!到河褪去,让圣洁的河水把你的身体冲洗干净,然后我们就到精舍去。’

 

挑粪人努力清洗,将全身上下冲洗了无数遍,只见河面上浮著厚厚的一层污垢。正当他要再搓一把时,忽然觉得身体不由自主的离开了水面,定下神来,才知道自己已经到了佛陀身边,马上拜倒在佛陀脚下。

 

佛陀将一件崭新的袈裟披在他身上,然后帮他剃度,随即将他带到僧团。

 

佛陀对照比丘说:‘从今天起,你们又增加一个新伙伴了,大家要尽力帮助他。’

 

往后挑粪人每天精勤修道,不到十天便证到初果,过了一个月,又证得阿罗汉果。

 

舍卫城里的人听说挑粪人被佛陀收为沙门的事,纷纷议论著:

 

‘这怎么可能呢?那种低贱的人也可以成为佛陀的弟子?’

 

‘就是说嘛!真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唉:早知如此,我也去挑大粪算了,那么辛苦做生意做什么?’

 

消息一传十,千传百,最后传到波斯匿王的耳朵里。

 

‘竟然有这种事!一个挑大粪的也能得度?’波斯匿王有些生气,对文武百官说:

 

‘佛陀是贵族出身,继承释迦族的优秀种姓,他前后左右的人哪个是挑粪出身的?佛陀来我王宫时,我这么礼遇他,他怎么反而度化什么挑粪人呢?’

 

波斯匿王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就前往佛寺找佛陀,想当面问个究竟。

 

到了佛寺,波斯匿王看到一位比丘正坐在方石上专心缝补百纳衣,就是那个修成罗汉的挑粪人。他心想:‘我平时见到比丘觉得他们很圣洁,没想到现在挑粪的也能做,可想而知比丘都是些什么东西。’于是很不恭敬的说:

 

 ‘喂!比丘,你给我去通报一下佛陀,就说本王要见他!’

 

罗汉听了,马上使出神通,让自己的身体隐藏在大方石中,一下子就消失不见了。波斯匿王大吃一惊:心想这个比丘神通可真不小。

 

过了一会儿,大方石中又现出比丘,对他说:‘尊王,佛陀有请。’

 

波斯匿王呆了一下,收起愤怒不满的心,见到佛陀便开口问:

 

‘世尊,请问您是如何教化这位比丘,让他有如此神通?’

 

‘他吗?他就是原先挑大粪的那个人啊!’佛陀莞尔一笑。

 

波斯匿王一听,不高兴的说:‘世尊,真想不到你有此雅兴,不去宫中享福,反而去度化一个挑大粪的!’

 

看见波斯匿王的固执偏见,佛陀问:‘大王,你进来时已见过那位罗汉了,难道他比其他人差吗?’

 

‘不、不,他让我感到很惊讶,他得道的速度这么快,真是不可思议!’波斯匿王说。

 

‘不是因为我教得好,这些都是靠他自己的努力和功德所获致的啊!’佛陀说。

 

波斯匿王听了之后恍然大悟,非常惭愧的问:

 

‘请问世尊,能不能让我供养服侍这位比丘?’

 

佛陀答应了。从此这位罗汉便受波斯匿王供养衣食住行。罗汉常常对国王传经讲法,使波斯匿王对下层的劳苦平民更加理解慈爱,而获得人民的爱戴。

 

两兄弟劝化父母信佛

 

很久以前有个妙庄严王,他的王后叫净德,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净藏,小的叫净眼。这两个儿子从小就修行菩萨道,已经具有神通。

 

有一天,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对净藏和净眼说:‘要是妙庄严王也能修行佛法就好了。’

 

‘恐怕不行,我父亲从来不信佛的。’净藏回答。

 

‘师父,我看要他信佛是难上加难啊!’净眼也附和著。

 

‘们想办法让他来见我一次吧!’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慈悲的说著。

 

净藏、净眼回到宫中,就一直想怎样能让父王去见师父,他们决定先对王后说这件事。

 

‘母后,我们希望您和父王一起拜访一次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好吗?’净藏问。

 

王后为难的说:‘你们父王只信婆罗门法,恐怕……’

 

‘但是供养佛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啊!’净眼说。

 

王后说:‘这样奸了!儿子,你们修佛苦行,应当会神通吧?只要你们在国王面前露露功力,我再劝劝他,应该就好办多了。’

 

于是母子三人来到妙庄严王的宫中,妙庄严王正埋头忙于国事,皱著浓眉思索著。

 

‘大王,我和儿子来看您啦!’王后说。

 

‘只有你一个人吗?儿子们呢?’妙庄严王转头看看四周,不见儿子的身影。

 

忽然从窗外传来二人的声音:‘父王、母后,儿臣在这里。’

 

妙庄严王和王后抬头一望,只见两个儿子凌空站著,惊讶得张大了嘴,说道:

 

‘怎么回事?’

 

‘父王、母后,请看儿臣十八变化。’

 

话才刚说完,净藏、净眼马上变成两尊金光闪闪的佛像,还不断朝他们招手。一会儿,佛像不见了,空中又现出两棵开满花的菩提树。忽然树不见了,天上飘下朵朵鲜花。鲜花过后,又见两匹骏马在空中奔腾,真是天马行空,自由往来。

 

净藏、净眼的十八般神功真让妙庄严王开了眼,不由得啧啧称奇。

 

当兄弟俩降到地上时,妙庄严王高兴的连连问道:‘你们的师父是谁?这是什么功力?能不能见到你们的师父?我想马上去拜访他。’

 

于是妙庄严王和王后带著嫔妃、王子及群臣,一起出发到佛所去了,共计四万二千人,声势浩大。

 

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便为国王及王后等众人说法,妙庄严王听了心里产生极大的欢喜,立即将王位传给弟弟,自己与王后连同两个儿子还有众嫔妃都皈依佛法,出家修行。

 

妙庄严王就是后来的华德菩萨,净德夫人就是光照庄严相菩萨,而净藏、净眼就是药王和药上两位菩萨。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快乐?

 

佛陀在舍卫城时,有四个新进皈依的弟子聚在一起讨论修行的心得。

 

那时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到处开满美丽鲜艳的花朵,散发浓郁的香味,还有蜜蜂和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这四个弟子看到这样的景色,感到十分惬意。突然其中一人问道:

 

‘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事是最快乐的?’

 

一个弟子不假思索的回答:‘春天郊游是世间最大的乐事。就像在这样的天气里踏青,一面感受春天的温暖,一面观赏那些争奇斗艳、竞相开放的花朵,真是世上最大的快乐啊!’

 

另一个弟子听了,连忙说:‘不对!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快乐是亲戚们的聚会。你想想,在一个好日子里,亲戚们都健健康康的聚在一起,大家一起举杯畅饮,唱歌跳舞,这是何等的快乐!’

 

这时候另一个弟子发言了:‘你们两个人的看法都不对!我说有钱才是最快乐的事,有了足够的钱,什么事都好办,你们说是不是呢?’

 

听到他们的话,那个最先发问的弟子说:‘我不赞同你们三个人的意见,我认为老婆和侍妾长得美丽可爱,才是最快乐不过的事!’

 

于是他们四个人开始争论起来,争得面红耳赤、口沫横飞,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说的才是对的,互不相让。

 

佛陀知道了这件事,便对他们说一个故事:

 

很久以前,有个国王名叫普安,统辖著一块不大不小的国上。他的国上四方有四个国家,普安和四个国王的感情很好,经常邀请他们来王宫住上一个月,又吃又喝,十分快乐。

 

有一次,普安国王又准备各色美味佳肴,邀请这四个国王来聚会,足足聚了一个月。临别的那天,普安问四个国王:‘人活在世上,怎样过才算得上快乐?’

 

第一个国王回答:‘春天到来的时候,到郊外去踏青,欣赏美丽芬芳的鲜花,是最快乐的事。’

 

第二个国王回答:‘亲朋好友问的聚会是最快乐的,大家尽情吃喝,尽情娱乐,是何等惬意!’

 

第三个国王回答:‘拥有无数钱财,可以让我随随意花用,才是真正快乐的事。’

 

第四个国王回答:‘拥有美貌的王后以及嫔妃,这才是人生真正的快乐。’

 

四个国王回答完后,普安对他们说:‘你们认为最快乐的事,在我看来恰恰是让人感到痛苦的事,因为这些东西总有消失的一天,生命是无常的,我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其实是自身的化灭。’

 

这四个国王听了普安的一席话,都认为有理,频频点头。

 

佛陀对那四个新出家的弟子说:‘那位普安国王就是我的前身,而四个国王就是你们四人的前身。你们前世已经讨论过相同的问题,怎么现在还不懂呢?’

 

四个新弟子听了佛陀的话,感到很惭愧,同时心中的疑惑也被解开了。后来他们认真修习佛法,终于都修成了罗汉。

 

世界上什么事情最痛苦?

 

佛陀在舍卫城讲解佛法的时候,有一次,他的四位弟子听完他的讲解,结伴来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那时正是盛夏,暑热难当,所以他们坐在一棵壮硕茂盛的石榴树下乘凉,并互相交换各自修习佛法的心得。

 

说著说著,不知不觉转到另外的问题上,其中一个弟子问大家:

 

‘你们说一说,在这个世界上,到底什么最让人感到痛苦?’

 

‘这有什么难的!我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让人感到痛苦的是淫欲之心,当它产生的时候,往往带给人极大的痛苦,甚至招来杀身之祸。’一个弟子回答。

 

这个弟子的话刚结束,另一个弟子就说:‘我认为你说的不对,在这个世界上最令人感到痛苦的是饥渴。想想看一个人吃不到饭、喝不到水的模样,还有什么比这更痛苦的呢?’

 

另外一个弟子听了也说:‘你们两个说的都不对!世界上最让人痛苦的是突然遇到让人害怕和恐惧的事情。’

 

这时候,那位最先提问的弟子开了腔:‘你们三个都错了,世界上最让人感到痛苦的是生气愤怒之心,它一方面使人感到痛苦,另一方面又化成一种力量,使生气的对象承受无尽的痛苦,这才是世界上最让人感到痛苦的事情。’

 

四个人都觉得自己说的才是对的,于是争吵起来,一直吵到太阳快下山还是毫无结果。

 

佛陀知道了,晚上便来到他们住的僧房中,同他们询问争论的情况以及各自的论点。佛陀听完他们的话,沉吟了一会儿,才对这四个弟子说:

 

‘你们四个人的意见都没有抓住痛苦的实质,所说的都只是表面。其实,天下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人有肉体的存在,这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无论淫欲之心、饥渴之念、愤怒之心或害怕恐惧的心都是源自于人这个肉体。’

 

四个弟子听佛陀这样一说才开了窍。不停点头称是。随后佛陀又为他们讲了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具备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等五种神通的比丘,名字叫做精进力。他常常独自到一棵大树下安静修行。在这棵树的附近住著四种动物,分别是野鸽子、小鸟、毒蛇和梅花鹿,它们相处得很融洽。

 

有一天晚上,这四种动物热烈谈论著自己的所见所闻,这时精进力结束了修行,听见动物们有趣的谈话,就继续坐在树下,闭著眼睛静静听著。

 

不知不觉中,动物们转换了话题,开始互相问道:‘世界上什么事情最痛苦?’

 

小鸟首先说:‘依我看来,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就是饥渴丁。饥渴的时候,身体瘦弱又没有力气,眼睛也开始昏花,还会神志不清,所以我认为饥渴是最痛苦不过的事情。’

 

野鸽子接著说:‘我觉得这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饥渴,而是色欲。当色欲来临时,为了满足自己,就会无所顾忌起来,不达目的绝难罢休,我觉得这才是最痛苦的事情。’

 

毒蛇急促的说:‘你们两个的看法都不对。我认为愤怒的心才是最为痛苦的。那种心情一产生,往往会忘掉一切,把最好的朋友也当成敌人,不但让无辜的人受到残害,还可能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这才是世界上最使人感到痛苦的事。’

 

毒蛇说完,悔花鹿也跟著发表高见:‘不对、不对!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应该是恐惧的心情。我白天在林间或野地觅食时,精神总是高度紧张,一方面要提防神出鬼没的猎人,一方面又得提防凶狠的虎狼。如果稍微听到一点动静,就得马上逃开,每天都得提心吊胆的过日子。这种惊惧和害怕的心情才是最可怕的。’

 

梅花鹿一说完,小鸟就开始反驳,随后毒蛇和野鸽子也加进来,大家各持己见,谁也不让谁。

 

精进力听到这里,终于忍不住了,他突然咳嗽了一声,那四种动物都停住嘴,一起转过头来看著他。

 

精进力对她们说:‘刚才你们的争论我都听见了,我觉得你们说的都不对。世界上最痛苦的事其实是有所作为,有所作为才是痛苦的根本。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舍弃世俗的生活,开始学习佛道。我消除一切杂念,断绝非分之想,不贪图肉体存在的快乐。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断绝痛苦的根源,而求得涅槃。人一旦涅槃,肉体也就随之消灭,这样一切忧患也就完全结束了,才能求得最大的安乐。’

 

精进力讲完这番话后,就不再作声,闭上了眼睛又继续修行。

 

那四种动物一时愣住了,大家都静静思索精进力的话,一时间心中恍然大悟,懂得了一些佛法的道理。

 

佛陀说完这个故事,和善的望著眼前四个弟子,对他们说:

 

‘那四种动物就是你们四个人的前身。你们的前身已经了解痛苦的根本所在,为什么现在还要再提出来争论呢?’

 

四个弟子听了感到十分的惭愧,从此更加勤苦修习,最后修得罗汉道,四个人都成了阿罗汉。

 

【全书完】

 

返回[河池凤凰寺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河池凤凰寺网 Copyrights reserved